葉弘自然不是什麼軍略大家,但他相信憑藉自己多出一千年知識儲備,應該可以化解這一場危局。
葉弘腦海中存在很多後世戰略大家軍策,也有那兩次世界級戰爭詳細資料。
然而那些東西對於葉弘也只是考試用來得分的,後來便是為了應對小林夕,被逼著死記硬背出來的。
他們是一直都存在葉弘腦海中,卻曾未被葉弘真正理解過。
眼下格局,被迫葉弘重新去思考他們。
從中找到應對目前局勢最好方案。
波斯人幾個戰略目的,都已經被軍將領明確猜測出來了。
葉弘所要做的便是從這些目標中真正確定波斯人真正戰略是什麼。
葉弘將記憶中一場場後世戰爭重現。
尤其是在這種被戰馬漫無目的拖拽著,他腦海中記憶才會更加清晰。
不知不覺中,葉弘被其中一段記載吸引。
那就是馬恩河戰役。
這是一戰中比較著名一場戰役。
對戰雙方是英法聯軍對陣德國。
葉弘之所以選定這一次戰役。其主要原因,便是娘波山戰線和馬恩河戰役極其相似。
娘波山是以託雅魯藏布江走向展開的。
而馬恩河也是以馬恩河,凡爾登為主要戰略縱深。
二者都是以一條河作為防線展開的。
其戰略大致有些相似。
這一戰戰役是聯軍兵力是德軍兩倍,其軍力對比也和目前局勢相似。
最終戰爭結果,並未發生逆轉,而是以德軍戰敗告終。
但這一次,葉弘不想安邑縣戰敗。他想要逆轉這一劣勢局面。
或許他可以從這一場戰爭中找到啟發,打贏這一場以弱勝強戰役。
在這場戰爭中,最為顯著特點,就是戰線綿長。
幾次戰役都集中在幾個展現突擊點上。
這就讓整場戰役突出了幾個決策點,也是整個戰線勝負關鍵所在。
而在綿長戰線上,兵力優勢便是主導戰局力量。
哪怕德軍在區域性佔優,但在整個戰線格局上他們最終還是失去戰最終勝利。
想到這一點,葉弘便根據波斯人展開戰略揣測出他們行動之一,便是要徹底分散己方兵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