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寧國的5000軍卒重新迴歸大營,孫鴻飛既惱且怒,更是驚愕。
李元勳是員猛將,令他做先鋒,本是十拿九穩的勝戰卻敗了,損兵折將不說,他本人也生死不明。那放回來的5000軍卒,讓孫鴻飛的心裡更不是滋味兒。
這是什麼做法?滕國使用懷柔政策,瓦解軍心呀!這5000軍卒在他10萬大軍的營中一宣傳,那肯定影響士氣,再衝鋒陷陣戰鬥力會大打折扣的。
便將5000軍卒單獨編隊壓在後方,且不可再讓他們去打前鋒。
面前這條峽谷確實是易守難攻,再貿然進軍也絕無取勝的可能,他只得另謀他法。
召集諸位謀士和武將進行研討,商量來商量去,人們主意倒是出了不少。
有人說,要先肅清山上的伏兵,10萬大軍一擁而上,傾刻便闖過山谷。過了山谷,便是寧國軍隊的天下,滕國那一萬軍卒根本就抵擋不住。
可那曾經上過山的軍卒提供訊息,山谷北面那座山爬上去已是不易,到了山頂同樣有峭壁阻斷,大隊人馬從東側翻過山去幾乎是不可能,小股部隊恐怕即便是過得去,也解決不了山上的伏兵。
看來這個方案是行不通的。
經過這一戰,發現山谷南側像是沒有設伏兵,那裡荊棘叢生,大部隊也是攀不上去的,少量人即便是過去又有啥用?
可孫鴻飛並不這麼認為,最起碼寧國的軍卒可以安全過山,找個隱蔽的地方集結,一批一批的過,哪怕過去一兩萬,便可以與滕國軍隊開戰了。想必滕國那一萬軍隊必當全力以赴對付侵擾部隊,到那時,趁亂他再率領其餘將士從峽谷殺入,必定能克敵制勝。
但這次行動必須得秘密進行,不得洩露任何訊息,更不能讓滕國斥侯看到,否則那偷偷摸摸過山去的軍卒根本就無法集結,會被滕國軍隊逐漸蠶食掉。形不成戰鬥力,對對方造不成威脅,這個計劃就會破產。
白天軍卒睡覺休息,晚上泅水渡河去爬南山,每100人為一個小隊,分批次進山。
有幾位將領領命而去,分頭安排去了。孫鴻飛與其他將領繼續研究分析,看誰還有其他計謀。
忽然有人提到,陸家屯的軍卒當時是如何突進山谷的,聽說那個將領倖免於難,何不將他請來,看他有何良策。
這倒不錯,是一個好主意。孫鴻飛當即派人前往文昌縣城去找人。
大謀士周孟公半天沒有說話了,見眾人沒有想出更好的主意,他便提議到。
“何不分兵去北山口,派5萬軍卒襲擊北山口,5萬攻擊東山口。想那滕國軍卒不過2萬人,他們以為東山口是主攻方向,主要兵力必定集中在這一方,我們卻在此佯攻。那北山口的把守必然鬆懈,更何況北山口的峽谷要比這裡寬闊得多,且沒有河流經過,即便是滕國設伏也很容易發現,地域開闊利於大兵團作戰,五萬大軍長驅之入,那邊距離石昌城還比較近,只要進了山口,很快便可抵達,元帥此次的任務也就完成了。”
他這番話立刻引起眾人的支援,還直埋怨他何不早說。
去北山口要繞山而行,即便是晝夜疾行,軍隊也得需要至少一天一夜的時間才能到達,孫鴻飛擔心軍卒疲勞作戰,戰鬥力減弱。
周孟公笑道:“又不是偷襲,何必那麼急著趕路,只需正常行軍,讓滕國方面知道我寧國軍隊要攻擊北山口。他們又能如何?必當分兵前往阻擊,那他們東山口的軍隊必然減少。我們從兩面進攻,取勝的把握豈不更大一些?”
確實如此。孫鴻飛當即決定,分兵5萬,由武不松率隊,同時帶領50員戰將攻擊北山口,眾將士飽餐戰飯,明日一早開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