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攻下陳州之後,損兵折將好不惱火,但令他欣慰的是,以後所攻城池,大軍一到,少則一兩天,多則三五日,那些城池便易手了,異常順利。這讓他有了一種更為非分的想法。
這成國很快就能拿下,小城池根本無需浪費多大兵力,只須將蜀都攻克,成國便是第二個寧國。
成王不同寧王,一是成王尚有幾十萬大軍,正從西域趕來,二是成國與滕國交好,若是滕軍出兵,那他將腹背受敵。
待他攻至蜀都城下,已聞聽陳州被圍。這陳州早晚易手,是他料定之事,也就沒打算讓裘軍堅守。他不能率大軍前去營救,與滕軍正面交鋒,好不容易打到蜀都了,即將前功盡棄。
打蜀都,他必然會與成王面對,總得有個說辭才是,那倒是好說,孟郊先搶的他的城池,這是個再好不過的理由。
可打下蜀都之後呢?滕軍馬上攻到,他又如何抵擋?他十幾萬裘軍抗得住滕軍火炮嗎?這才是他最大的擔心。因為如此,那些他曾攻下的成國縣城,他打算放棄了。
之所以想繼續攻打蜀都,他還有一個想法,逼迫成王與之聯合,共同迎戰滕軍,縱使滕軍火炮威猛,可滕軍兵力少,難以四面出擊,打了東,打不了西,待滕軍主力一撤,他自會讓人去重新奪回城池,以此來消耗滕軍之精力,使其難以得逞。
這個想法如若落實,僅他裘軍力有不逮,必須想法聯合成王,圍城逼其就範,這才圍而不打。
可事實上,成王以商議為藉口,遲遲不做決定,滕軍馬上就要到達蜀都了,令他心急如焚。
探馬報來,滕軍並不急著奔來蜀都,而是不緊不慢地收復各城,由此他判斷,李秀娥在藉機佔地,這種行經瞞不過他。
嬴王轉憂為喜,這倒給他催促成王坐實了理由,可令他氣惱的是,他這個五弟油鹽不進,猶豫不決,這麼拖下去,滕軍早晚到來,那可就壞了菜。
他原本是想打下蜀都的,後來改變了主意,與成王聯合起來共同抗滕,那成王還得在位,他才能指揮的了成軍,便不攻城了,只是圍著,等待成王的決定。
哪知成王根本就不信他那一套,一心待援,這令其著惱,決定攻城給其教訓,攻下城來再逼其聯合。
嬴王放不下不可一世的架子,想尋求合作不好生商議,卻是居高臨下,倨傲有加,盛氣凌人,成王豈肯接受?
已經決定,次日攻城,一切準備停當,三軍戰前休息,養精蓄銳,來日大戰一場。
夜半,突然幾匹戰馬從蜀都城中衝出,直奔裘軍大營而來。待守營軍卒發現,那幾匹馬已殺進營寨。孟郊大刀揮處,裘軍人仰馬翻,倉促應戰者,哪架得住他那把大刀?
後面幾員戰將跟隨著他,一同殺將出營,待到裘軍完全反應過來,幾人早已遠去。
裘王得知有人闖營,勃然大怒,知道成王不會與他合作了,竟然下令,連夜攻城。
他不能等滕軍到來,一旦滕軍趕到,火炮一架,在這荒郊野外,裘軍無甚遮擋,必將死傷無數。莫說攻城,自己先敗了。
傾刻間喊殺震天,裘軍擁向城邊,開始架設雲梯,就在這黑燈瞎火之下開始攻城了。
成王正在城頭觀望,他本是擔心孟郊闖營一事,見他成功闖過,剛鬆口氣,見裘軍殺來,竟慌了手腳。
數日來,裘軍只是圍城,從未攻打過,城頭守軍一開始時還算是嚴陣以待,警惕頗高,可一連數日不見裘軍動靜,便有所鬆懈。現在裘軍攻來,他們更是倉促,慌忙城頭攔截。
可這無準備之戰,怎擋得住氣勢洶洶的裘軍?很快裘軍便攻上城來,與城內成軍殺到一處。
成王指揮已然不靈,他提了寶劍自保,幾員將士一旁護衛,邊打邊退,他想撤回王宮。
而城外嬴王見軍卒已殺上城頭,很快城門大開,便長槍一指,衝在最前。心中大喜,若知這城如此易破,早些時日就攻打了,何必與老五廢那麼多口舌,將其擒住,再談聯合,豈不更加便宜?
算盤打得如意,事實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