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昭武十四年(541年),韓陵之戰的餘波依然在震盪不休,將天下的走勢擾的紛亂。
盤踞在幽州、燕州、安州、營州、平州等人口稀少的,河北北部五州之地的高澄,破罐子破摔,拋開了傀儡皇帝正式建國,國號為齊,史稱北齊,著實過了一把當皇帝的癮。
至此,北魏舊地除了六鎮和幽燕,也重歸一統,東西魏的說法也被埋到了故紙堆裡,天下人的口中,又出現了北魏、南梁。
七月二十九日,蕭衍開始了他在不知道是第幾次北伐前的微操,下詔以懸瓠城為豫州治所,壽春為南豫州治所,改南豫州原治所合肥為合州治所。
並且調兵遣將,撥運糧草,以懸瓠、壽春、合肥三座淮南重鎮為前出基地,聯合被壓到了南青州的宇文泰、侯景,試圖反抗北魏陳慶之所部七萬大軍的鋒銳攻勢。
在建康運籌帷幄於千里之外的蕭衍,他的想象裡,這次不說收復山東、河南故地,怎麼也得殺一殺北魏的威風吧。
但是北伐這件事情,實際上從第一步選帥就出了岔子。
蕭衍原本打算以鄱陽王蕭範為元帥,但蕭範素有反心,呃,也不奇怪,南梁的宗室,什麼蕭繹、蕭正德,這幫人哪個不是巴不得蕭衍早點死,皇帝當的太久了是這樣的,有野心有能力的都等著你死了自己上位呢。
至於父子親情,別鬧了,天家哪有情?在至高無上的權力面前,一切都是扯淡。
正好此時傳出童謠“莫匆匆,且寬公,誰當作天子,草覆車邊已”,不用問,蕭範指使的,這人腦子確實匹配不了他的野心,還沒統領大軍就想著當皇帝了。
於是蕭衍臨陣換帥,換成了孫子蕭會理。
蕭會理是個膽子很小的人,他命令親信將自己的轎子外側加固上鋼板,防止被箭矢穿透。或許,大概,他沒想過要是轎伕中箭了自己該怎麼辦吧。
如果只是膽小,那還好說,問題是這人還愛擺譜,他自認為是皇孫,又是大軍統帥,於是將領們的建議一概不聽,幹了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諸如...為什麼不給戰馬吃竹筍呢...
蕭會理這番折騰下來,最好的戰機失去了,宇文泰和侯景的殘部在南青州一觸即潰,直接帶崩了彭城的梁軍,彭城落到了陳慶之手裡。
如此種種,將領們實在是受不了了,事情傳到了蕭衍耳朵裡,蕭衍第二次臨陣換帥,換成了蕭淵明。
蕭淵明,這個名字聽起來是不是很熟悉,不是指聯想到陶淵明,而是他的前兩個字。蕭淵明是元冠受的老朋友,如今的渭北道總管蕭淵猷的弟弟,蕭懿的兒子裡,蕭淵猷排第三,蕭淵明排第五。
南梁宗室的搞笑段子實在是太多了,每個人都很多,蕭淵明也不例外。
蕭淵明的特點是好名,擔任豫州刺史的時候,他發動軍隊,從遠處的山上採集石頭,拉到州城,然後花錢讓百姓給他立碑歌功頌德...
蕭衍選擇他不是沒有原因的,蕭淵明還有個特點,聽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