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昭武五年七月,在漫長的試探後,決定巴蜀歸屬的戰役終於要到來了。
西魏六萬大軍在拔掉了蜀地大部分的城池,完成了重新授田的工作後,並沒有在成都堅城之下耗費兵力強行攻城,而是重新回到西漢水補給線,大舉向巴郡進發。
在元冠受看來,一座孤城既然干擾不了他的補給線,又確實談不攏,那就沒必要再折損軍隊的銳氣。
圍點打援,只要把援兵一網打盡,不愁成都不投降,他是不會搞不清這兩者的主次關係的。
主次是個很重要的東西,為了伐蜀,西魏從寧夏道到河潼道、河南道、淮北道,全線都處於收縮捱打的狀態,也正是這種收縮,換來了西魏在巴蜀對南梁的區域性兵力優勢。
淮北道的長孫儉、王羆帶著不足萬人的兵士困守在兩座城中,還每天都要對著梁軍各種挑釁,他們肯定不是覺得自己活膩了,只不過這是他們被賦予的任務,儘可能多地牽制住荊襄方面的梁軍。
當然了,在得到了蕭衍的授權後,蕭繹便不在意這種挑釁了,果斷地聚攏兵力整備水軍,認認真真地準備向西支援巴蜀。
沒有蕭衍的授權,湘東王蕭繹的轄區就始終是荊襄一帶,他不能大舉西進,因為這會被政敵們扣上謀反的罪名,昭明太子怎麼被算計的蕭繹當然會引以為戒。
所以蕭繹一開始只調集了陳霸先、王僧辯兩路人馬援蜀,只有區區五千人不到,兵力可以說非常可憐。
這點人去了也是送人頭,蕭繹難道不知道嗎?他太知道了,對於南梁這套政治遊戲的玩法,蕭繹心知肚明,所以才會暗中叮囑王僧辯按兵不動,坐看蜀地局勢糜爛。
只有蜀地的局勢敗壞到除了他蕭繹,沒人能收拾的了的時候,他那位老邁而昏聵的父皇,才會允許他向西伸出自己的手。
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自己掌握了巴蜀和荊襄,那麼半個梁國就掌控在自己手裡,自立為帝都不是不可以,還要管那個老不死的作甚?
蕭繹是個聰明絕頂的獨眼龍,這一切都在他的算計中,只不過這有一個前提,就是他的四萬荊襄軍能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打贏西魏。
對此,蕭繹也很有信心,因為他有一個西魏沒有的獨門法寶——水軍。
眾所周知,北人擅鞍馬,南人擅舟楫。西魏沒有什麼像樣的水軍,就算是所謂的黃河水師,也只能在那種時不時斷流封凍的地方耀武揚威,真到了南方定然是要捱打的。
而巴郡(後世重慶)的地形,西漢水、潛水(巴水)、涪水三條大河先是在北面匯聚於涪陵郡,嗯,地理位置就是後世釣魚城南宋幹碎蒙哥汗的那個合州,隨後往南便匯入巴郡的長江水道中。
巴郡是巴蜀重要的長江支流進入幹流的地點,水量大、流速快,非是極其有經驗的長江水師不能駕馭。
這麼想來,南朝的百年水軍似乎已經立於不敗之地了。
只要有水軍作掩護,在長江兩岸作戰,任由你魏國騎兵如何犀利,難不成還能讓戰馬下水嗎?
元冠受的答案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