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外不知何時,淅淅瀝瀝地下起了秋雨。
點點滴滴的秋雨開始變得越下越大,不過須臾,天地間似乎只剩下了雨點與石磚迸濺的聲音,單調而寧靜。
小冰河期啊...
元冠受抽了抽鼻子,想到現在寒冷的天氣,就有些發憷。
小柴胡以為他姿勢不舒服,給元冠受的枕頭挪了挪位置,讓他躺的更加舒服一點。值得一提的是,元冠受用的枕頭是讓小柴胡用麥麩和布帛做的,遠比當世硬邦邦的石枕、瓷枕要舒服的多。
元冠受也嘗試把全新的枕頭推廣向市場,只不過沒成功而已。百姓們完全無法接受更加柔軟的奇怪枕頭,貴族們也對此嗤之以鼻,不僅人覺得麥麩這種東西有麥毒,而且柔軟的枕頭簡直讓人無法接受。
當然了,元冠受是理解不了所謂的“麥毒”又是什麼意思,河洛平原一帶種植了不少的小麥,比例這些年來甚至漸漸超過了粟米,只不過人們還不會用它來製作成美味的美食罷了,連石磨碾麥粉的技術都不是很普及。
燒餅和麵條,從西域傳了過來,但是還未被當世的人們所接受。真是可惜,如果以後有機會,元冠受一定要大力推廣一下後世的各種美食。
至於河洛一帶多種小麥,倒不是因為其他原因,只是因為在南北朝惡劣的自然氣候條件下,小麥可以種兩季,在土壤肥力較高、有效種植面積較廣闊的河北平原和河洛平原,自然淘汰掉了粟米。因為粟米只能種一季,農民種植粟米收穫會比小麥少很多。
不過北魏的府兵制還好,跟後來的西魏隋唐不同,當兵的大多數都是鮮卑人,漢人在農業中佔據的比例還是非常大的,所以即便是小麥一年兩季非常忙碌,也沒有影響朝廷的徵兵。
瞧瞧,所有事情有利也有弊,如果府兵人家種冬小麥,那一年也不用打仗了,在家種田都忙不過來。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隋唐的關隴軍事集團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拉胯的部分原因也在於此,一開始關中都種粟米,大家到了九月收割完就興沖沖地提著刀繼續上戰場收割人頭了,打到明年開春都沒事。
後來學著北齊種小麥,一開始收穫是多了,但是府兵人家沒了時間去打仗,而且無休的兩季麥會導致關中平原土壤肥力連年下降,最後產量反而不如當初一季的粟米。
天時大於地理,地理大於人和。小冰河期的天氣背景下,迫使了人們選擇畝產率更高的小麥來代替粟米,但會一年到頭忙於種田導致府兵的作戰、訓練時間急劇下降。所以糧少地狹的關隴軍事集團一開始始終是處於被動挨打的情況,但是隨著時間和地盤的推移,以粟米為主食的關隴府兵,每年的訓練和作戰時間開始大大超出山東軍事集團,不同的選擇產生了不同的結果,隨著六鎮胡兵的老去,漢兒兵開始成為主要兵源,山東軍事集團對關隴軍事集團的戰鬥力優勢逐年穩步下滑,這也是北周滅亡北齊的原因之一。
至於隋唐府兵制消亡的原因,只能說每種制度都有其適用範圍,胡漢混合的府兵制,以粟米為主食,在不超過中原傳統勢力範圍裡的戰爭確實好用。大家種完田就可以去打仗,種田砍人兩不誤,動員效率又高。再遠,就不太好使嘍。
隋唐帝國的疆域與日俱增的同時,府兵的作戰半徑也越來越遠。響應帝國號召的府兵人家甚至會去西域打仗,且不論能不能活著回家,動不動一兩年的遠征,地裡的兩季麥也都荒廢了。
更何況,小冰河期,真的很冷。每一箇中原板蕩的年代,都有它的身影。所以說天時排在地利面前,也不是沒有道理,年年大旱,氣候寒冷,收成下降,又有幾個大一統王朝能頂著住動輒數年的顆粒無收導致的農民蜂起造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