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牛庚預料的那般,在嘗試聯絡了其它半導體晶片廠商後,均得到了相同的答覆。
即無法為星源科技代工。
國內光刻機目前還在研發28奈米技術,根本製作不了星耀的7奈米甚至5奈米晶片,而長此下去,一旦晶片庫存徹底告急,星耀這個品牌也就差不多名存實亡了。
將會給星源科技帶來巨大損失。
單從眼下局面來看,似乎也就只有一條路可走。
那就是研發自己的晶片製造產業鏈,徹底擺脫海外在硬體上面的技術壟斷。
真到那個時候,星源科技不會在存在任何相關行業的限制,最終受到損失的只會是維軟等一眾海外公司。
可惜夢想和現實之間是存在巨大差距的。
眾所周知。
一條完整的晶片生產線需要光刻機、刻蝕機、離子注入機等多種前道工藝核心裝置,而其中最為重要的光刻機,又包含很多先進技術,需要國內投入大量資金以及各項人才。
就這還不知道多長時間才能趕上海外頂尖水平。
在牛庚的印象中,國內關於光刻機的研發中,光源物鏡光刻膠以及提高解析度的技術都是硬傷,和海外存在較大差距。
雖然說牛庚可以使用最佳化點彌補,但包含這麼多項技術,不知道要砸多少進去。
何況還會出現最佳化失敗的情況。
估計就算他把身上所有的個人資金換成最佳化點,都不一定夠用的。
這也是他為什麼一直沒有想過研發光刻機的原因。
投入大還不是多賺錢!
但現在身處這種背景之下,要想把星耀盤活,似乎也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了。
儘管困難很大。
難不成要將繁星系統賣給維軟?
開玩笑。
牛庚可不懂什麼是認輸。
再說哪怕牛庚真同意這件事,星源科技的粉絲也不會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