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通俗影片裡,夫妻二人攜手並肩,經歷千辛萬苦,最終犧牲,卻成功找到孩子的老套故事;”
“也正是這個叫‘童童"的小姑娘的到來,一步步激化矛盾,最終真正揭開,這對同床異夢夫婦的虛偽面紗!”
“一開始,我對劉長棟的態度是莫名的,賣房賣車,又為了孩子成了人販子,見到跟兒子一模一樣的女孩,竟然絲毫沒有認出來?一直到張玉琴懷中掉落的照片,他才恍然大悟……”
“但他非但沒有產生同理心,反倒像是見了鬼一樣,想要賣掉小女孩——這個答案,一直到了電影的最後揭露,我才恍然大悟,不得不說,人性真的經不起推敲!”
……
“一直到影片的最後,我對張玉琴才有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認知——她是一個活在了過去,活在了謊言、活在人性背叛裡的可憐女人,她是我們過去傳統意義上的喪偶式·在職家庭婦女。”
“什麼叫喪偶式·在職家庭婦女?就是既要上班,負擔家庭開支,還要獨自一人抗住家庭的生活重擔,沒有老公幫襯家庭。老公做一下家務,都要磨磨刀刀半天,更不會負責孩子的飲食起居。或許不只是過去,現在仍然有著大批的存在——這是一個非常悲哀的社會現象!”
寫到這裡的時候,陳凜有感慨,也有自省,更有慶幸跟坦然。
他的妻子雖然說承擔了家庭在內的所有重擔,但他也將家庭經濟大權交給了他的領導,但,又有多少人做得到他這樣呢?
哪怕是像他這樣的,也曾先險些鑄成大錯——所以這個問題他也不想多說,說了無益,畢竟又有多少的女人能像張玉琴?能像他妻子一樣盡心盡責呢?這都是扯不清的問題。\./手\./機\./版\./首\./發\./更\./新~~
他能做的就是把更多的人,拽進電影院,享受這一場“家庭責任感、為父為母責任感”的洗禮!
大家都來醒一醒腦子,看看能不能借此覺醒一下,他想,或許這就是一些電影存在的必要吧?
……
“兩個曾經相愛,為此組建家庭,生育下一幸福結晶的家庭,怎麼會演變到這個地步呢?”
“這是從一開始,從其中一方的一些小細節,就能夠發覺的人性劣根性!”
……
他這麼寫道。
“值得慶幸的是,正因為張玉琴哪怕進入了家庭,增加了母親這個角色,她仍然沒有放棄工作,這給予她的不單單是經濟上的獨立,更是精神上能夠不被家庭完全束縛的根本原因。”
“她是傳統的,用她的話說,她是傻的,但她不會永遠地犯傻!”
“她隱忍了不止八年,就像是她瘸了腳,這雙腳全程一百二十分鐘我都忽略了,一直到最後,我才明白了,真正瘸的不是張玉琴的叫,而是她的心!”
“也是在最後的劇情裡,她終於踏出了心的那一步,這十幾年年的隱忍,讓她一步步積累下了,反擊的力量,這是讓她在面對劉長棟襲擊時,能夠迅速渡過嘀咕,迅速做出計劃,最終,由獵物成長為獵人的根本。”
“人性不可推敲,劉長棟臨死可能都想不清楚,到底是基。(下一頁更精彩!
於什麼原因,在他眼裡,一向軟弱、一向蠢笨、被他玩弄於鼓掌的妻子,變成了一個讓他都看不透的瘋子。”
“影片最後,對於近二十年夫妻,編劇並沒有讓張玉琴放過劉長棟,更沒有真正放過自己,強行進行價值觀的昇華,有的只是對於婚姻不公、對於人性背叛的報復——劉長棟的結局,讓人暢快!”
“張玉琴唯一,唯二‘昇華"的點,仍然是對斌斌、童童兩個孩子,她可以為他們付出一切。”
“她的結局,我想們都能夠料想得到。這也許就是,母親!”
“但,即使如此,編劇也沒有弄一個全家歡的結局——”
“斌斌找到了,但他面對親生母親時的那種態度,耐人尋味,這也許才是整部電影,整整要強調的主題。”
“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