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先生敬啟:
自古龍不與蛇行、鷹不同鴉飛,先生之大才可為天地之表,本王知先生有意委身劉玄德麾下。
然則世人所悲者,不過滄海遺珠之恨也。
本王不忍先生之志徒白遺空,是故便同先生壘上一注。
若先生勝,則本王承諾無極軍一載之內絕不主動對劉備之軍刀戈相向!讓先生有足夠的時日幫助劉備軍壯大實力!
但若本王勝,則劉備兵敗之日,便是先生投效本王之時!
此注便以一旬時日為限,自明日起,若半旬之內吾無極軍擊破劉備、曹操以及丁原三軍,掌控豫州之境,則算本王勝;
若不能,便算先生勝!時限所至之時,本王定撤離所有大軍,絕不拖泥帶水!
這一旬時日之內,先生可以客卿或友人之身份相助劉備,免得劉備兵敗之後,先生投於本王,汙了先生之名聲。
以上,先生敢與不敢,且同本王之信使傳一回信。”
其實諸葛亮所猜與事實倒也差不了太多。
“鬼才不死,孔明不出”,這區區八個字便似乎是給郭嘉與諸葛亮之智謀高地給出了一個定論。
其中真實度尚未可知,但諸葛亮擅長內政權謀一道多過征戰計謀一道卻是毋庸置疑的。
郭嘉“鬼才”的稱號來自於他那變幻莫測、神鬼都難以揣摩的征戰智謀;
若是認真分析權衡一番的話,單以征戰一道而言,應是郭嘉更要勝出一籌的。
而此封信箋也的確乃是郭嘉提議馮易所寫,不過馮易卻亦是有這個意思,而且早便有了相應的盤算。
諸葛亮此人對於軍、政、農、商等諸道都有著深入的見解和掌控,乃是一個十分罕見的全能型智囊。
這樣一個全面性的超級人才,其對於一國之主的幫助作用是極其龐大的。
很顯然,馮易對於諸葛亮不想錯失,而且是志在必得的。
但諸葛亮此人心高氣傲,想要讓他在對自己心中尚有著偏見的情況下甘心歸附,那難度是超乎想象的。
既然等閒之事難以撼動他的心,那馮易只能兵行險奇之招,以莫大賭注為誘惑,以輕視之姿態為激將之手段,釣得對方心甘情願的上鉤。
唯有如此,方能迅捷有效的折服諸葛亮,讓其為自己效力!
……
諸葛亮一眼從信箋掃過,發現上面字跡筆筆遒勁有力、宛若銀鉤橫舞,蒼茫大氣之中更有自信、霸氣之跡躍於紙上,顯得很是不凡。
眼觀到如此一番好字,即便諸葛亮對於書法一道極為精通和挑剔,卻也不得不暗讚一聲: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