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長看她一眼,扶著不長的鬍鬚繼續問
“秉綱而目自張,執本而末自從。何解?”
李家柒腦子一轉就開口道:
“此句出自《傅子》,先賢曾贊此書:言富理濟,經綸政體,存重儒教,足以塞楊墨之流遁,齊孫孟於往。
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抓住了提網的總繩,漁網的網眼就會自然張開;抓住了根本,其餘的細節就會自然跟從。”
山長點點頭,接著居然給自己出了道算學題。
“巍巍古寺在山林,不知寺內幾多僧;三百六十四隻碗,堪堪用盡不差爭;三人共食一碗飯,四人共吃一碗羹;請問先生明算者,算來寺內幾多僧?”
這題是說山中有個古寺,寺裡有三百六十四隻碗,平均每三個僧人用同一個碗吃飯,每四個僧人用同一個碗喝湯,求的是寺裡一共有多少僧人。
這個也簡單,之前看這裡的九章算術時她就整過
“六百二十四僧人。”
“天降大任於斯人也,出自何處?”
“孟子!”
接下來屋裡就是一老一小的一問一答聲,在山長的門前不知何時引得一夫子駐足,接著是第二個夫子,第三個夫子。
在老山長問累了停下來喝口茶水的功夫,最先駐足的那夫子就開始問李家柒問題。
後來的那些夫子也是看這些夫子都圍在這裡便也過來,過來之後見有人開始考那十歲小子,便也都各自出一個問題一人一句的問。
李家柒就好性子的挨個回答,任由這些夫子出題考自己,倒是老山長成了看熱鬧的人
這天到了上課的時候,蘇濤的同窗一個身材瘦弱的少年問他
“蘇兄,咱們夫子今天怎麼這個時候還沒來?”
蘇濤也早就發現了,只是夫子沒來他就溫書,原本來了府學後他的學問在這些人裡就不算多好,因此他時常都是學習到子時才睡,今天見到了那個討厭的小子,他就更覺得壓力大了幾倍,自然要全力以赴符投入到書本當中。
“不知,應該是有什麼事給耽誤了吧!”
這個時候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跑進來
“哎哎!你們猜今天夫子為何都沒有來上課?”
就有人問
“什麼叫都?難道其他夫子也都沒有去上課?”
“那到底是為什麼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