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備前宰相> 第八章 太閣檢地令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八章 太閣檢地令 (2 / 4)

秀吉之所以這麼重視,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打算藉著此次檢地,依照新的統一規定,重新劃定天下的田畝,同時摸清領內的人口情況,順便兼顧刀狩令的實施,收繳民間的刀具。

因此不論是負責總方略的各地負責人,還是據地分國的奉行與力,都是身負重擔責任重大。

像秀家這邊需要同時應對田中吉政、大谷吉繼和增田長盛三個人。

倒不是秀吉刻意刁難秀家,而是西國之地幾乎就兩個大名:毛利和宇喜多,秀吉需要派遣兩個值得信任並且情商比較高的人去處理這兩個大名。

於是就有了石田三成負責山陽、田中吉政負責山陰、大谷吉繼負責四國的安排。

當然即便是一名奉行或與力負責一道依然不足以在短時間處理領內的資料,因為這個時代並沒有完善的教育體系,特別是在數學上多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

更沒有像秀吉這樣在領內開設弘文館的存在,即便是武士識文斷字的比例也比較堪憂。

這就使得這些奉行根本不可能拋開這些領地的名主自己去重新丈量土地劃定稅賦,因此此次檢地雖然大張旗鼓,依舊沒有拜託名主們的操控,就像海綿裡的水,雖然擠出了很多,但是依舊存在一定水分。

秀吉這麼大張旗鼓的重新劃定土地的面積,為了就是在統一的畝數上進行推算田畝的產出,將田畝分為上中下三田,徵收不同的賦稅。

過去由於各地的面積不統一,對於各大名的知行只能在秋收之後以村為單位,依據實際收穫的糧食進行登記。

但是糧食產出這個東西是非常受氣候和播種方式影響的,這就使得各地的知行數目每年都會有嚴格的變化,為了減小這一問題,秀吉這才推出了統一的度量衡,並依據土地肥力劃分田畝等級,被稱為石盛。

石盛重規定了1.5~1.7石/反以上的為上田;1.3~1.4石/反以上的為中田;1.1石以上的為下田;0.9石以上的為下下田。

我們都知道石高=石盛×面積,秀吉的知行面積統計即以上中下三田的標準點1.5、1.3、1.1、0.9為標準,直接乘以大名的土地面積推測出其石高,如果有超出的部分不計入石高之內。

與水田對應的是畑田,及為水資源貴乏的旱田,他們對應的石盛分別是1.3、1.1、0.9和0.7。

當然除了田和畑田之外,還有林田和新田,這兩個都是不計入石高免稅的存在。

秀吉額外規定,屋敷子女建在下田及下下田,如果有特殊情況,必須要建在上天或中田上的需要上報名主批准。

同時要求各大名編制檢地賬,在其上要記錄田畑種類、屋敷地的面積、田畝的等級、石高和耕作者等資訊。

編寫的這些資訊就相當於後世的身份證,幫助秀吉掌握了天下各地大名的實際情況。

同時秀吉確立了“一地一人”制度,即一塊土地要有一個最終的負責人,這塊地的賦稅由這個人承擔,並且需要在必要的時候承擔伕役的責任。

這裡強調伕役的責任是因為這個時候的秀吉已經逐步開始實行全國性質的兵農分離。

在刀狩令和檢地令事實之後,秀吉將會再次下達《身分統制令》,正式確認奉公人佩刀的權利,將職業士兵和普通平民正式區分開來。

在《太閣檢地令》中秀吉為了減少各國之間流民的竄流問題,同時為了吸引山上的惣村隱戶下山,秀吉將稅率定位一公兩民並全國施行。

這個政策事實的目的是為了體現秀吉作為關白施恩於天下百姓,畢竟此時的很多大名家還是五公五民的制度,如果有四公六民都算是仁政了。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