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現在朝鮮也沒有正式求援,貿然出兵就是名不正言不順,到時候反倒被其他藩邦認為我天朝別有用心,落人口實。
寧夏之役與萬曆朝鮮之役、播州之役並稱萬曆三大徵,但是寧夏之役的規模與後兩個不可同日而語。
寧夏之役本身是因為一名戍邊的蒙古明將哱拜不滿朝廷,與當地守軍勾結佔據了寧夏城反叛朝廷。
寧夏亂兵的規模將將過萬,而大明已經調撥了遼東、宣大、山西、浙兵、苗兵數萬人圍攻寧夏,雖然還沒有看到勝利的曙光,不過寧夏之役從萬曆決定動手的那一刻起便已經勝券穩操。
而萬曆朝鮮之戰不一樣,儘管此刻還沒有開戰,但是萬曆皇帝已經明顯的感覺這一次的倭寇來勢洶洶,他需要儘快平定寧夏,才能抽出兵力解決倭寇。
在此之前,他需要儘可能的完成倭寇的情報收集,情況允許的話,先派一部分軍勢入朝拖住倭寇,等到寧夏那邊解決了,自然可以安心的去收拾那隻不知天高地厚的野猴子。
群臣議論紛紛,趙志皋自然也不敢批紅,這封聖諭就這麼以中旨的方式發去了遼東,好在此刻的明朝皇帝還沒有被這群讀書人架空,中旨發出去還有效力,很快就送到了遼東總督蹇達手中。
蹇達看著這封諭旨看了半天沒明白萬曆皇帝的意思,主要這2萬兩銀子和派出的軍隊數目實在太過尷尬,拿去出兵抗倭完全不夠,用來接朝鮮國王李昖入京卻是太過富裕了。
好在遼東巡撫郝傑是個人才,最關鍵的是他是當時大明朝時期少數對日本有興趣的官員,蒐集了很多日本的資料。
後來他將這些資料整合在一起,寫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日本文化及歷史考據的論篇《日本考》。
有的時候真的覺得這個時候的大明很幸運,永遠在關鍵的地方有關鍵的人在,不像50年後的大明朝廷,官員盡是無能口嗨之輩。
郝傑看過諭旨很快理解了萬曆皇帝的意思,向蹇達解釋了其中的深意,很快蹇達便下旨派出馬步軍1000人,分為兩部入朝。
然而命令還沒有下達,就從朝鮮那邊傳來訊息,日軍已經進入朝鮮陪都平壤,朝鮮八道已盡數淪喪敵手!
後世的人很難理解朝鮮王李昖對金命元等人的信任,明明漢城、臨津江一潰宰潰,可是他依舊將其任命為平壤守備的將領,最後結果就是日軍尚未臨城,他就棄城而走。
日軍一開始還不放心,認為朝鮮軍在平壤必有埋伏,等過了大半天確認城內只有百姓之後,才放心入城,彼時金命元早就溜之大吉了。
聽到平壤陷落的朝鮮王李昖終於反應過來這些國家要沒了,派出有禮曹參判兼大提學李德馨為首的高規格使團,再赴北平向大明求援。
兩日之後,位於遼陽的遼東都指揮使司衙門內,總督蹇達焦躁不安,日軍推進的速度超乎了他們的想象,他只能又找日本通郝傑商量。
郝傑則對他說“如今局勢危如累卵,朝鮮求援使者兩過遼陽,求援意思已經非常明顯,大人還有什麼可以猶豫的呢?
若是戰火燒到了大明你我皆會下獄問罪,若是大人處置得當,阻敵於過門之外,則是利國利民大功一件啊。”
蹇達深以為然,下定決心出兵,他詢問麾下諸將誰願意領兵入朝,諸將皆因為沒有朝廷諭旨不敢出聲,為由一名喚作祖承訓的副總兵表示願意出兵,因此蹇達便將命其領本部入朝。
同時為撇清責任,他向兵部行書說朝鮮局勢已經糜爛,我是逼不得已這才選人出兵的,你上面到底怎麼處置,快點給個章程下來。
沒過幾日行文便被回了過來,兵部尚書石星親筆所寫,表示皇上已經確認武力低倭的方針,具體細則讓他們自己來定。
這份行文無疑給了蹇達調動軍隊入朝的行為打下一針強心劑,再次向朝鮮增派軍士1000人,截至目前入朝三波人馬一共出兵3354人,軍馬3522匹。
這是此前郝傑為蹇達準備的人馬,全是遼東的鐵騎精銳。
6月17日,當第一隻明軍來到義州城外的時候,依照禮儀朝鮮國王需要在城外迎接天兵。
見到郭夢徵的時候,他居然沒忍住哭了出來,一個勁的拉著郭夢徵的手說著“皇恩罔極”。意思是大名對我實在是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