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這不過是宗義智單方面的幻想罷了,還期望大明可以向日本乞和來換取和平,怕事不知道明朝自永樂起便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傳統。
秀家讓宗義智再次將秀吉親朝的想法帶去朝鮮,就是期望朝鮮上下可以重視起來,早日整軍備戰好應對日本侵朝的軍勢。
同時最好可以通知大明,好讓大明早做準備。
朝鮮朝廷聽到宗義智的彙報之後,朝鮮君臣終於又一次正視起大海對面的日本起來。
或者這麼說,上一次統一那個“日本不過是嘴巴上說說的紙老虎”思想只不過是他們自欺欺人的想法罷了,是朝鮮君臣對自己的自我安慰。
這次宗義智再次前來示警,讓李昖徹底沒了底,再次召叢集臣商議。
朝鮮的朝廷只要一開廷議必然會有黨爭的發生,上次被強按下頭的西人黨率先發難,大司寇尹鬥壽說應該上報大明,而東人黨的領議政李山海卻說不應該上報大明。
他的理由也很明確“此次上報大明,必然牽扯出上次私通外使之事,朝鮮必然會被大明懲戒。”
兩邊的大老都已經發了話,下面的群臣自然趕緊站好隊,擼起袖子開吵。
要說朝鮮真不愧是“小大明”的稱呼,就連黨爭都學的有模有樣的。在此時的朝鮮朝堂大致分為東西兩黨,但是實際上佔據優勢的東人黨內部也有分派,被稱為南人黨和北人黨。
此次官拜左議政的南人黨柳成龍就丟擲第三個觀點,即必須要通知大明,但是得謹慎上報。
歷史上評價李昖“天資岐嶷,氣度英毅”,但是從他歷史上的表現來看,他不僅沒有聰明的頭腦,更加沒有身為國君應有的堅毅。
直白點來說這丫的就是一慫貨,他很清楚日本侵略朝鮮、明國這個事兒有多大,知道壓不下來,但是又害怕明朝懲處自己私自外交。
因此他挑選了一位名叫金應南的使者前往北京,並向他面授機宜道“你打著入貢的名義去北面,到了北京先不要伸張,探聽一下那邊的訊息。
如果大明不知道日本的事兒你就回來,如果大名已經知道了這個事兒,你就打出奏報倭情的旗號去上奏。
他們要是問起這麼情報怎麼怎麼來的,你可千萬不要說是我們派人去日本時候探聽到的,你就說是從海上的漁民口中聽說的。”
拋開事實不說,這從漁民口中聽到了倭寇要進攻朝鮮,還要進攻大明的訊息居然能被朝鮮君臣當真,甚至不加探查便向大明上報,難怪在歷史上會被明朝君臣懷疑朝鮮通倭了。
事實上在宗義智這邊受秀家指示,名義上是給朝鮮下最後通牒,實際上是向大明通風報信的同時,秀家也在日本國內尋找渠道去通知大明。
歷史上將日本進攻大明情報傳回去的主要是兩個途徑,一個是島津家的醫師許儀後,一個是琉球國王從自己的使者口中聽到了訊息,透過福建的明商告知的大明。
不過許儀後的訊息雖然詳盡,不過由於日本官方的各種封鎖送達大明的時間太晚,而琉球國王的訊息卻不為大明朝廷所重視。
彼時朝廷上下剛剛因為立太子的事兒和萬曆皇帝吵了一架,普天之事哪有國本來的重要,其他事情全部要往後押一押。
直到後來許儀後的情報透過錦衣衛傳到北京,才被大學生許國重視,讓大明開始重視起日本來。
不過有趣的是,琉球國王聽到的訊息是:秀吉親口說已經拉攏了朝鮮,因此忽悠琉球也加入到侵略大明的軍隊中來。
這也為後來在日本侵朝初期,明朝上下對朝鮮不信任造成了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