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羽大名最後確認的是封在磐城的巖城與相馬兩家,兩家都無可爭議的獲得了本領安堵,只是其中巖城藩受封的大名是剛剛入繼巖城氏的巖城利隆(前田利政)罷了。
最後被確認封賞的是就封與新茨城國的左竹義宣,以及下野半國15萬石的宇都宮國綱、下野左野1.38萬石的左野房綱,下總結城5萬石的結城晴朝、常陸下妻城2萬石的多賀谷重經、小田城1.2萬石的小田氏治,以及被挪到上野箕輪城8.5萬石的真田信之。
至此整個關東、甲信遠、北陸、羽奧的分封體制被正式確認下來,大崎那邊還有20萬石領地沒有被確認,森忠政、池田輝政、蒲生氏鄉挪走之後九州的土地及濃尾以西諸大名的封賞也沒有宣佈,應該是秀吉還沒有想好,打算在回去之後再行封賞。
在關東及羽奧領分封確認之後,淺野長政合上書卷下去,秀吉隨即結果主持對著眾人說道“如今天下已定,諸臣封地、位序基本確認,諸位應當儘快從戰時恢復到和平生產時期。
如今首要之是乃是將已經行之天下的政策推行至關東、羽奧地區,而想要推行新政首要的就是進行檢地。
我宣佈羽前、羽後由大谷吉繼負責檢地,陸前、陸中、陸北三國由石田三成負責檢地,下野、茨城、常陸、下總四國由增田長盛負責檢地,上野、武藏、相模、上總、安房五國由淺野長政負責檢地,會津、巖代、磐城三國由增田長勝負責檢地。
凡是我檢地奉行所至之處,諸位大名務必全權配合,不得有違抗之事。
如今天下已定,天下不復當年群雄割據之境,諸位領內那些多餘的城砦都應該進行廢棄,繼續留下來只會成為一揆叛民割據之所,增加剿滅的成本。
因此我決定藉著此次關東、羽奧仕置之事,在關東、羽奧兩地先行開始《一藩一國一城令》。
原則上來說,一個藩國在一個領國範圍內只能擁有一座城堡,多餘的城堡必須譭棄,譭棄的城主及家卷前往就近的保留城或者上藩本據城進行安置,及《家臣集往》法令。
但是現在天下初定,貿然譭棄大量城池恐引起領內的騷亂。因此准許各位大名依據城池的重要性保留部分重要的城堡,由各位大名自行確認後上報與我。
各藩在處置多餘城池的同時,必須根據我所規定的法度修築被准許保留的城池,其所修築的圖紙保修上報與我。
若是有想要新築城的,需要向我上報同意之後才能進行開工,凡是有未經批准增築、修繕城池的舉動一律視為謀反,輕則減封,重則除以改易之時。
諸位切當自律,勿謂言之不預。
關東地區城池處置交由德川中納言負責,羽奧地區的城池處置交給豐臣右大將負責,甲信、駿遠三地區的處置交由前田參議負責,北陸地區的處置交由豐臣參議(豐臣秀次)負責。
他們負責監督各道城砦處置工作進行,負責稽核大名上報保留城堡的必要性,把握各藩在領內可以樹立城池的數量,把握各藩城池的建築規模等事務。”
秀家在就封關東之前,為了獲得秀吉的信任,曾經向其提出了《一藩一國一城令》與《家臣集往令》,當時的秀吉讓秀家些個陳條上來之後就沒了下文,秀家以為秀吉覺得不合適就沒有采納。
誰承想這傢伙居然憋著大招道,並且會在討滅北條之後先行在東國地區實行。
《控衛在此》
在這個時代城堡就是領主們的性命,是他們統治力的象徵,讓他們放棄城堡,前往領主所在的本城,很明顯是在削弱那些豪族的勢力。
而對於直參秀家的大名來說,他們完全可以藉著秀吉的法令掀起一波隳城狂潮,要求此前與自己陰奉陽違的勢力前往本城居住,從而增強自己對領國的掌控力。
因此別看秀吉這兩條法令頒佈的時候言辭極為苛刻,卻是得到大名們一直歡迎的。
而秀家注意到的是,像秀家和德川這樣的肩負城池處置的大名,手中的權柄不可謂不大,居然有監督批駁各藩城池處置,以及新建、修築城堡的權利。
在秀家思考的怎麼利用這套規矩安排羽奧大名的同時,秀吉依舊在上面繼續說道“北條氏抗拒朝廷之事諸位當引以為戒,今後如果有糾紛要牢記《惣無事令》,凡是上報於我由我進行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