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沒過幾日就聽到了高陽明軍撤走,不久之後,揚州、抱川撤圍的訊息,稀里湖塗的就拿了勝利。
彼時兵部侍郎宋應昌聽聞李如松要從漢陽撤兵,大驚失色的從義州南下與他會和詢問緣由。
在從李如松這裡聽到了事情的大概之後他也極為憤慨,再看到明軍將士因為斷糧而變得面黃肌瘦之後,他也贊同李如松撤兵的建議。
但是他對李如松說道“天子執意滅倭,將軍今日受挫漢陽城下就要撤回國內,恐為天子不喜。不如就撤回平壤修整,軍糧之事我會代為籌措,再尋良機如何?”
人機是兵部侍郎,是正兒八經的進士出身,自己只是一個武將丘八,肯這麼低聲下氣和自己商量李如松也沒道理甩人臉色,稍稍思考之後便同意了下來。
於是明軍自退回開城之後,再向平壤撤退,最終與2月25日,全軍撤至平壤。
李如松雖然撤兵有自己的理由,但是畢竟忤逆了萬曆皇帝的意思,萬曆皇帝在不久之後將他以述職的名義召其回京,加封其為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但是其實這個時期明朝的五軍都督府權柄早已被兵部稀釋,太子太保有多是虛銜,萬曆此舉實際上是對李如松明升暗降,收了他的兵權。
至於在朝的明軍暫時交由兵部侍郎宋應昌統領,各部將領協助,實際上就是沒人管再朝的明軍了。
李如松會津述職的時候向萬曆皇帝講述了自己退兵的原因,他表示朝鮮徵募不到軍糧其實也不是朝鮮官方的問題,實在是朝鮮諸道已經打爛了。
自去年春季受倭災之後,朝鮮各地便輪番遭受兵災,地理的糧食根本種不出來,朝鮮朝廷自然徵募不到軍糧。
若想保證入朝明軍軍糧,就必須從遼東、從山東運輸糧食。在沒有鐵路和海運的當時,要供應4萬餘明軍人吃馬嚼,甚至還要支援朝鮮朝廷上下,這無疑是一筆非常好大的工程。
萬曆儘管不喜李如松未經請示便領兵回撤的舉動,但是也知道他這麼做確實是為了儲存明軍主力考慮的。
自古以來戰爭打的就是國力,但是眼下的朝鮮不能自給自足糧食,大明海運軍糧也不現實,在缺少軍糧的前提下,縱使前線有再多優勢也是浮雲。
聽完李如松的解釋,萬曆儘管有百般不願,但是也明白朝鮮之戰已經到了不得不和談的地步了。
石星受命宋應昌找機會和日本議和,但是石星也表示如今議和有損朝廷形象,他會緊急運一批軍糧去平壤,讓宋應昌想辦法短時間內搞出一些優勢出來,這樣好和談上佔據主動權。
宋應昌與諸將商議之後,決定採用切斷對面後勤補給的方式,最主要邊是讓大明水師會和朝鮮水師,擊破在釜山停泊的日本水師,阻斷其從日本運送糧食的道路。
同時與慶尚道、全羅道的義兵聯絡,讓他們想辦法切斷日軍內陸的運輸線路。
3月16日,季金帶著經過重振的大明水師200餘艘艦船,在全羅道會和了李舜臣的數十艘艦船,一路向東準備去絕影島剿滅日本水師。
17日晚間抵達巨濟道水軍營地,駐守再次的來島通總等人沒有任何的防備,直接被你打了一個猝不及防。一輪炮射之下,摧毀倭船24艘,自己有2艘船隻因為不識水性觸礁擱淺。
為防止陷入如軍重圍,大明與朝鮮水師當天從巨濟島撤兵,28日再次進攻巨濟島和絕影島,在這裡擊破了脅坂安治所領的倭寇水軍主力,更是截住福船的速度,直接追擊到對馬島外,摧毀倭船45艘取得大捷。
戰後季金詢問李舜臣問道“你曾上書言倭寇水軍船堅炮利,為了這幾日未曾見過你所言的倭寇炮船?”
李舜臣一時之間也答不上來,當時在珍島邊上確實遇到了載有火炮數門的倭寇海船,怎麼到了倭寇水師的大本營反而見不著了呢?
不管怎麼說,季金與李舜臣所領的聯合水師成功擊破倭寇水師,切斷了日本從本土運輸軍糧到朝鮮的海路。
要知道朝鮮八道之中,平安道日本並未拿下,黃海道已經光復,全羅道此前由於小早川隆景要應對明軍主力抽調了大部分軍力,如今又復為義兵所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