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這份議和的條件乃是秀家書寫轉交花房正幸,再由花房正幸轉交豐臣秀次、加藤清正和鍋島直茂,讓他們以咸鏡道兵團的名義提交豐臣秀次的建議。
裡面的內容大致如下:
1、日本與大明、朝鮮重新修好。
2、大明應保證日本與大明之間的勘合貿易。
3、自合約簽訂之日期,日本願意陸續從朝鮮撤兵。
4、朝鮮國之所以分崩離析乃是君王李昖不善治理之過,應該由其下罪己詔,昭告天下。
5、咸鏡道與江原道之民苦朝鮮王久矣,抗拒朝鮮官軍全是兩道民眾自願之意,即便日本退兵也不言以重回朝鮮王治下。
請大明天子分封順和君為咸鏡大君,臨海君為江原大君統御兩道。為保朝鮮國境完整,願意將其列入朝鮮國治下,兩道大君為朝鮮王之臣世襲罔替。
6、為保證兩國通好,請朝鮮王擇縣主下嫁豐臣家總大將豐臣秀次。
7、請大明冊封秀吉為日本國王,正妻北政所為日本王妃,長子鶴松為神童世子;
冊封豐臣秀次、豐臣秀長、豐臣秀家三人為大都督,封德川家康、前田利家、蒲生氏鄉、毛利輝元、小早川隆景、上杉景勝、豐臣秀貞等8人為都督僉事;
冊封小西行長、加藤清正、福島正則、島津義弘、豐臣秀勝等16人為都指揮使;石田三成、大谷吉繼、羽柴秀俊、木村重茲等45人為指揮僉事,其他封千戶者225人。
8、日本願意主動出兵幫助大名圍剿逆臣努爾哈赤,大明若是准許,請允許日方暫駐慶尚道至平賊之日為止,期間請允許日軍兵士、軍糧從容透過咸鏡道與江原道。
在日本為大明徵伐努爾哈赤期間,其軍糧及軍備可以由日方自備,作為條件大明應支付備寇銀每年5萬兩。
這份條件實際上並沒有得到秀吉的准許,秀吉的核心條件一直都沒有變化,但是經過1年的議和最開始那條大明與日本和親等條件已經被秀吉放棄。
同意聯署這份議和條件的豐臣秀次、加藤清正、鍋島直茂豐臣秀貞等人,包括秀家在內都期望侵朝戰爭可以結束,為此即便再作出一些讓步也未嘗不可。
當然秀家也在給秀吉找補面子,秀吉肯定是不願意將所有的部隊全部撤回日本的,即便現在再朝的日軍已經基本斷糧,全靠咸鏡道、江原道的糧食供給京畿道、忠清道的日軍。
同樣的,秀家也很清楚,日方全部撤出朝鮮一定是對面大明的條件,這一條是絕對不允許後退的底線。
既然雙方都不願意後退一步,那麼便找一個理由將這事兒拖一拖,參與圍剿努爾哈赤需要與建州女真接壤,那麼讓日本參與到圍剿之中就是一個不錯的藉口。
至於讓順和君和臨海君去擔任江原道、咸鏡道的半獨立君主,完全是秀家想出來的主意,畢竟怎麼著都收了人家的老婆,還反過來了人家的岳父,要照顧著一點女婿嘛。
況且經過這2年的管理,秀家早就在兩道扶持起了新的一套統治班子,裡面既有提拔的朝鮮百姓,也有順從的朝鮮舊貴族,更有改姓的日本武士,兩位大君到了兩道,只要垂拱而治即可。
到了那個時候兩道名義上是朝鮮的主權領土,但是實際的治理理念卻與朝鮮格格不入,依舊是由日本這裡遙控。
聽到日本這邊的條件之後,徐一貫不敢自專,表示需要上報萬曆皇帝決定。至於朝鮮那邊,不用問也知道肯定是一條也不答應的。
與徐一貫要回去詢問萬曆一樣的是,日本這邊也需要去和秀吉商議。
秀吉一開始並不理解這裡面的意思,前野長康代為解釋的。
以秀吉的腦子很快就想出來這一定不是秀次能想出來的議和條件,秀次這將這份功勞都讓給了加藤清正、鍋島直茂和豐臣秀貞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