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隨著之前藤堂高虎鼓動蝦夷部落渡海侵襲東北,這裡的和人也一同作亂南下。
結果秀家又來了一招釜底抽薪之計,把人鼓動到海的南岸,卻又把船撤走了,將函館這邊好幾個部落的部落兵和,作亂的兵士留在了輕津。
之前整個輕津平原各地聚集了超過1萬餘人的賊寇,寒冬已至卻回不去蝦夷,只能龜縮在各個城內捱過寒冬。
如今在輕津各地,豐臣秀貞所領的各個大名的軍勢正在一一拔除輕津平原上被賊寇和蝦夷人佔據的城砦。
趁著這個功夫,秀家帶領本藩所屬6000餘人為先頭部隊,先一步渡海試圖對相對虛弱的松前各部落展開攻勢。
後世北斗平原這塊地方的蝦夷部落不少,因為這裡地處北海道的最南端。
且在東南側沒有高山阻隔,季風將太平洋溫暖的水汽充分的帶到這裡,這裡的積雪甚至可能比越後出羽地方更早的消融。
在秀家未來的規劃中,這裡將會是今後移民蝦夷的重中之重,秀家也會將一個兒子轉封至此。
之前這裡的部落對秀家的統治及其抗拒,蠣崎家對這裡也只能實行牽絆統治,利用貿易緩和和當地部落民的關係,蠣崎家更多的是在沿海地區的各個山堡,開墾一片山地過活。
但是這一次,這些部落中大量的精壯年被秀家誘騙至了輕津和陸北,這些部落失去部落兵的保護,彷彿嫵媚的少女一樣出現在秀家的面前,任由秀家去攻略。
秀家現在要做的就是從之前的蝦夷十三館中的志苔館向西北方向,對後世函館這塊平原發起攻略,並最終再次築城。
與此同時,在輕津那邊豐臣秀貞和豐臣政家所領的兩個軍團一同對輕津諸地的部落民展開攻侵。
秀家在離開之前曾經下令,儘可能的保留戰俘的性命,這些可都是未來的勞動力資源啊。
當輕津這邊的清繳任務持續到4月中旬,之前登入本州島的部落兵已經基本被消滅,有些人逃到了輕津北部的十三湖地區和陸北的斗南地區。
這兩塊地區一塊是沼澤、湖泊遍地的偏僻之地,另一處是山巒阻隔的本州北極,都是這個時代日本政權統治不到的地方。
在戰國時代輕津平原的日本人最北的統治極限也就是在坂柳和浪岡以南,再往北的開發直到江戶中後期和明治之後經過治水這才得以實現。
陸北的斗南地區更是明治政府歷史上發配上杉藩的所在,那可是整個下北半島的土地啊,再額外加上了北海道四郡之地,總知行經過統計卻只有7000石,遠低於明治政府承諾的3萬石的標準。
在江戶幕府末期那邊尚且如此貧瘠,更別說是現在了。一群部落民向那邊逃竄,不論的豐臣秀貞還是豐臣政家都沒有繼續追剿的興致。
這兩塊地的歸屬本來就屬於蠣崎慶廣和南部利直,大軍幫忙處理那些勢大的存在已是仁至義盡了,那些小股流寇自然是交給他們自行解決。
秀家在蝦夷南部的函館地區站穩腳跟之後,隨即向麾下的明石全登下令,讓其負責在函館築城,其標準續參照20萬石大名的標準去修築。至於繼續北上征伐的事則被秀家暫時擱置了。
秀家擱置的原因很簡單,自己北上來打第一槍是為了給後面的大名樹立一個榜樣,證明蝦夷並不難打,甚至有利可圖,以激勵其他大名在接下來的北伐中出力。
同時秀家既然想要在以後的蝦夷殖民,並且函館這塊地方是秀家的重中之重,秀家想要在之後掌握這塊地得有名目。再也沒有比自己親自帶兵打下來更好的名目了。
當然要修築一個20萬石大名的城池並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秀家僅僅是讓明石全登負責在平地壘土築城開挖水堀,以木製的平板圍城罷了。
工期很緊張只有1個月的期限,其屏板採用秀家之前在備前時候兩層木板中間夾雜夯土的方式修築,隨後以白漆將木板刷白從外面看起來仿若石牆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