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日本的傳統武家而言,知行就相當於他們的命脈。為了一塊知行地,別說是已經分家的兄弟,就算是親身父子都會刀兵相向。
最後,還是秀家看不下去,叫停了倆人的爭執作出決定“你們不用再爭了,官兵衛說的不錯,在軍略上的經驗他確實比你要豐富一些。
因此我決定將泉鄉之地交給你,你以泉鄉為本據城繼續向北探索。千歲川以東地區多沼澤,開荒有些困難。
但是據我所知他們已經在泉鄉西北新建舞鶴、東北修建有山田西南有松浦三個定居點。其中山田、松浦都是本家武士經營的,我允許你支配他們倆人,方便行事。”
在蝦夷地,城與定居點之間分的是非常明確的,那就是以居民人數進行劃分。
定居點內包括阿依努人在內固定居民人數超過1200人的定居點才能被稱為城,而不滿1200人的定居點只能被稱為殖民點。
為了防風抗寒,防止野獸和野人侵襲,即便是人數再少的定居點也修建有圍牆,領主或者代管武士居住在城中心圍起來的院落中。
這樣的建築結構是日本鮮有存在的。
日本的城類似於歐洲的城堡,與城下的村落是分離的,他們通常將把城下町圍起來的結構成為總構。
總構的建築方式通常是利用外圍挖掘壕溝的土壘起一座2米左右土磊,其上以屏板或者直接用樹枝組成的木牆充當掩體。
這種簡易的城牆,在中國的定義大致相當於行軍打仗兩軍對壘之時,修築的半永久營寨外牆。可就是這樣一座在中國絕對算不上城牆的建築,在日本卻成了極為罕見的城防結構。
是因為日本人土臺式的築成方式與其天然衝突嗎?顯然不是。
其實日本在歷史上是出現過中式城牆的,根據最新的考古發現,奈良的平安京就是由城牆的,根據推測,應該有十三米左右。
即便是建在山上的基肄城、建在海邊的大野城,外圍都有一圈突兀的夯土城牆,特別是基肄城,牆體環山而建,配合山體平臺可以形成高效的防守交叉火力。
之所以後來這種城牆被拋棄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窮和亂。
作為中央的朝廷由於地方太亂造不了城牆,地方土豪由於太窮也造不了城牆,住在山裡的土豪可以把山挖成要塞一輩子不用擔心中央打過來,而住在平地上的土豪就只能堆起一層土壘把自己的家在人造山上,所謂平城。
但是日本人明沒有放棄建在總構的想法,當大名勢力擴充到一定程度之後,其核心據點會形成一定的環聚效應。
城下町的居民相比較鄉下的土民更具有經濟價值,那麼保護城下町居民就顯得有必要了。因此無論的小田園城、駿府城等城都修築有夯土總構,只是根據各家實力不同,總構強度也不盡相同。
但是無一例外的是,這些城池都是地區性的中心城,而在蝦夷地,好幾遍是幾百人的定居點都會被當地民眾修築城牆,這種城牆在冬季是刀看不誇火燒不起,與石制城不遑多讓的程度。
聽到秀家對自己安排的浮田宗勝微微欠身,表示接受了這個任命,最後沒有被安排的自然只有宇喜多秀伊了。
“北見確實比不上石狩、日高,但是北見的開拓是最容易的,因為當地的阿依努人數最少,需要的困難相對容易一些。
據我所知目前在北見只有一座定居點,那我就講富美城交給你管理。我知道你的家底並不厚實,是在做中最少的。(3000石)
我會給你配屬極為旗本武士與你一同前去,另外你還可以向宇喜多太宰殿借一些武士,想來應該不難。”
宇喜多詮家是家內為數不多知道秀家在開拓蝦夷的武士。
作為宇喜多家一門核心人物,秀家對於詮家是極其信任的,秀伊帶著自己的命令向他借人,秀家相信他會知道其中的利害關係,挑選出一些嘴嚴行事謹慎的武士交給秀伊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