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家在處理完外交的問題後,就需要處理剛豐城和土佐的問題了。
說土佐一地並不準確,實際上秀家是要對四國進行初步的安排。畢竟秀家本領並不在這裡,四國軍團內的大名也大多不再這裡,對這裡不能形成有效的統治。
雖說秀吉已經將四國的分配權交給了秀家,但是此刻戰時剛剛結束,軍目付都還沒有統計好軍功排序,秀家對於四國領地的劃分自然是無法進行的。
不能劃分知行,不代表秀家不能對其進行代管,事實上到目前為止美濃、尾張、伊勢之地都有秀吉代管,真正的分封還沒有進行下去。德川家康倒是在準備三河國領地的遷移和清理工作,準備等待秀吉的交接。
對新領進行代管有兩個好處,其一是可以在進行分封之前對其進行檢地,以便摸清這塊領地的真實情況。
但是,因為舊日本那可憐的文官數量以及執行體制,想要由主家在戰後先代管,待摸清實際情況後再行賞賜是不現實的。
因為日本戰國早起,大小戰事不斷,主家需要家臣快速掌握信領為主家提供軍役狀,先代管再賞賜的模式會拖延戰力形成的時間,不適應戰國時期高密度的戰爭。
再加上自古以來就有賞賜不過時的說法,戰國時期武士都把腦袋別再褲腰帶上打仗,難保明天不會命喪戰場,又怎麼可能願意等上幾個月等主家摸清新領後再行分封呢,你能保證那個時候你還活著嗎?
故在當時最常見的做法就是根據已掌握的情況對家臣進行封賞,在後續視情況由主家下派專員在家臣的陪同下進行撿地,一旦發現實際領地比表高有差異的情況,會在之後的敘功封賞中進行騰挪。
比如今日打敗了敵人甲,佔據了甲的領地,某武士獲封知行1000石,在之後的檢地中發現實際石高是1500石。
那麼在下次擊敗敵人乙後,某武士的功勳可以獲封1000石,但是由於其檢地後的實高已經比軍役狀高了,於是會在新的知行狀上寫加封1000石,但是實際只新撥給他500石的領地。
但是由於人性的貪婪,在主家對一些比較強的家臣掌控力降低後,家臣往往會在知行上報上進行隱瞞,日本是一個多山的地方,山區中有許多村子,會開墾梯田進行耕種,但是如果家臣刻意隱瞞這個村子的存在,主家派來的檢地奉行不可能為了檢查你而特地去爬深山老林。
羽柴秀吉時期,關西毛利家、四國長宗我部家、九州島津、關東的宇都宮、佐竹、東北的最上、伊達都對領地的實際情況進行隱瞞,這些大名在太閣檢地的實際資料需要X1.3左右進行資料修正。
(土佐8萬石的特例,太離譜了)
這其中似乎混入了什麼奇怪的東西,人家都是幾十萬石的大大名,你宇都宮只有十幾萬誰給你的膽子瞞報啊!果不其然在被人舉報後背秀吉直接立了典型,宇都宮廣綱改易流放。
這其實是在敲打與宇都宮有關係的佐竹家,果不其然,三年後常陸再次檢地之時知行從50萬上升到了65萬石,秀吉還特意誇讚佐竹義宣“治國有方”。
但是即便是秀家此刻開始對土佐進行代管,常規的檢地工作沒有半年是不可能結束的,秀吉不可能等上半年等真實資料出來,在對秀家的事情進行評判,秀家必須想出一個便捷的辦法掌握土佐的基本情況。
秀家先當著所有人的面宣佈“各位的功勳已經有軍目付登記在冊,待我勘驗無誤後,我會開始編制賞格。”
秀家看向一旁的淺野長政問道“阿波地區的攻略情況就拜託淺野殿與三好殿進行評定了,待10日之後上呈於我,可否?”
淺野長政與三好秀保負責從兩側對阿波進行攻略,其麾下的大名戰場表現如何只有他們能進行評定,而秀家作為總大將,則需要等他們的評定資料送上後進行匯總才能給出封賞。
這個時候的大名評定可不是遊戲中的分數,而是會給予上中下三等九階的評價,這不利於秀家掌握其戰場付出的實際情況,因此秀家要求在三等糾結的評定背後再寫上這位大名/豪族在戰場上實際上獲得的功勳,屆時由秀家再進行評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