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秀吉已經在畿內初步建立了霸權,對其下大名的管束也越來越嚴格,秀家如果沒有秀吉的允許就帶著1萬多人上洛,很有可能引起誤會,因此秀家才會讓石田三成代為向秀吉申請。
石田三成聽了秀家的要求說道“這些都是應有之義,殿下無須擔心,我一定會為殿下轉達的。”
秀家見事情已經敲定,石田三成還是相對好說話的,並沒有過多苛責宇喜多家,因此對他的戒備已經漸漸放下。
秀家準備儘儘地主之誼,邀請他再留宿一晚,等好生招待之後,明日再啟程回到京都,但是被石田三成謝絕。
石田三成離去之後,秀家和花房正幸岡利勝明石景親等人在大廣間繼續開會,仔細敲定這件事情的運轉。
秀家先行開口說道“直領的民力務必要保證,優先徵調豪族家臣的領民,畢竟經過軍制改革之後,直轄備乃是本家戰力中堅,不能白白消耗在築城這種事情上。”
“第一批1.2萬人這樣分配,備前3000人先行,美作4000和備中5000為後詰跟上,其餘的人口暫且不要動員,等贊岐穩定下來,領民聚集之後一同前往大坂。”
“大坂築城之事,非一朝一夕可以結束,備中和美作徵調的民夫大概相當於平時軍役的8成,常年累月下來必然會耽誤了農時。”
“春宮亮,你去準備好一定的錢帛,交於瀨戶家正,讓其去朝鮮、關東、東北、蝦夷等地購買一些耕牛、馱馬回來,耕種時候可以補充民力的不足。”
“等到農忙時分,備前地區的民力也劃區的下派到美作和備中去幫忙耕種,前往不能誤了收成。”
“領內翻地的木犁太過落後,如今有了牲畜拉犁可以嚮明國商人購買最新的木犁加以反制,提高百姓翻地的效率。”
“這些投資都有本家提供,平時耕牛馱馬全部收集於各郡司處統一管轄,等到農耕時節,為將牲畜出借百姓。等以後大坂伏役不再這麼疲憊了,可以一年收取1石糧食出借牲畜獲取收益。”
“除此之外,百姓離家,最擔心的莫過於家中土地和家中妻室子女。你每徵調一位民夫要將本家的政策妥善與其交代,並當著他們面交給他們的妻室子女安家用的米麵、銅錢,讓他們安心前去大坂。”
“這樣的話第一波徵調的領民人數不多,應該不會過度消耗民力。而等到耕牛馱馬到位替代了家中的民力後,第二批啟程的民夫,會帶著本家的新政策,前去告知第一批已經在大坂的民夫。這樣在知道家中已經妥善安置之後,他們才能夠安心築城。”
很多人謠傳日本農業非常落後,沒有耕牛進行耕種,這其實是錯誤的,早在鎌倉時期,日本就有了“牛馬耕”。
只是在戰爭年代,人民尚且不如牛命,大量的耕牛在飽受戰亂的年代根本無法保全,或被作為食物吃掉,或被他國掠奪。
至於馱馬,更是不會有多少大名去眼,養一匹戰馬需要用20石糧食,一匹馱馬不會因為你跑不動就吃的少,少說也要15石糧食,同時還要和戰馬一樣,為他排上專屬的“傳馬役”。
有這麼多糧食,我都足夠再養幾十個賤民了,對於本就不寬裕的戰國大名來說,這是賠本的買賣。
《島津家文書》中記載,島津家1.5萬人軍勢,有馬272匹,其中只有10匹馱馬,262匹都是武士的戰馬。
馱馬真正廣泛運用,要到江戶時期,天下承平之後,戰馬的作用漸漸減弱。而頻繁的參勤讓大名們迫切的需要一種相對來說消耗較少,扛起更多貨物的運輸工具。
而日本根本沒有統一規劃的道路,中山道路寬只有0.5~1米寬,即便是山陽道和東海道也也只有2米左右的路寬,這種道路只要有一輛馬車趴窩,就可以把路徹底堵死。
因此馱馬在江戶時代才開始廣泛運用,前橋藩酒井氏3686人的軍役要求,有350匹乘馬,570匹馱馬,外加民夫1179人。
再加上日本的牛種天然小於大陸牛種,大多是生活在山上的牛種,四國贊岐與阿波就有借耕牛的故事。
太閣檢地時期,贊岐表高12.6萬石,阿波18.4萬石,贊岐領的石高是被明顯隱藏的,贊岐本就是大平原,擁有許多的水田,其在慶長鄉賬時期,表高為17.5萬石。
等到江戶時期,天下承平,贊岐的百姓會每年向阿波借牛,一年用1石米借牛70天到贊岐耕種,等到天保兩間,贊岐已經是擁有29萬石的上國超過了阿波27萬石的石高。
秀家此次正是希望藉此機會,將牲畜耕地的文化重新栽植進領民的思想裡,雖然暫時只是作為民力確實的補充,但是長遠來看是為以後增加領地的石高打下基礎。
花房正幸順著秀家的話語,在一旁搬弄了算盤粗略計算這需要的錢帛,秀家繼位以來,做出多種改革措施,家中府庫的錢帛剛剛入庫就被花了出去,幾乎沒有什麼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