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日本學者早有論證,在奧平貞勝向信忠報信後,信忠大為吃驚,但是迅速整隊前往救援信長,此時的信忠可以用忠孝來解釋他的決定有些不理智。
但是後來根據《明智軍記》記載,一隊明智軍在二條城附近遇到了前來支援的織田信忠,兩軍發生交戰,此時本能寺之戰已經停歇,信長已死。二條城外的交戰引來了更多的明智軍支援。
在聽聞信長死訊的信忠想要退走已經不能,無奈的他只能退往二條城固守,隨他入城的只有1000餘眾。
如此我們想來,織田家的2000旗本眾應做在信忠家臣的指揮下擔任殿軍,為信忠順利退往二條爭取時間,可是很不幸,這些忠勇之士盡皆覆沒。
而逃到二條御所的織田信忠將城中女眷和夜宿二條城的誠仁親王放出城去,並傳令周遭武士皆來京都勤王。
可惜他只有1000人,而明智光秀在明智秀滿的見一下,派人爬上圍繞二條城周遭公卿家的屋簷,居高臨下直接用鐵炮轟擊二條城頭。
在足利家當政時期,為了保證二條城的安全是不允許周圍有超高建築的,並且周圍的公卿也沒錢去修建高層樓房。
但是隨著信長佔據京都,本人常年居住於安土城,即便來到京都也是下榻本能寺。因此便不再限制二條城周遭民居的增建。
同時隨著信長治下的天下承平,公卿生活變好,沒什麼娛樂活動的公卿也有了錢開始修建高樓。
可以說恰恰是這些平時無關緊要的小事的不斷累計導致了織田信長、信忠父子兵敗身死與京都之內。
隨著明智軍突破二條城外圍,信忠已經意識到自己很難支撐下去,囑咐前田玄以將兒子三法師送到岐阜(信忠封地是美濃),隨後兵敗自殺。
與本能寺一樣,光秀下令軍士對僧侶秋毫無犯,使得前田玄以得以順利帶著三法師出京逃亡。
可以這麼說,本能寺之變的成功和三法師的順利出逃,恰恰是兩方主將的多次大意導致的。織田信長以為自己身在幾內,又有兒子帶領的3000旗本眾護衛,安全應該不成問題,只帶300侍從進駐本能寺。
但是他忘了,或者說信長從來不認為自己的舉動已經逼反了明智光秀,以至於本能寺之變的前一天依然在茶會上高談闊論自己的御下之道。
而織田信忠無論是再知道明智軍1.3萬眾包圍本能寺時候,帶領三千人前去支援,本身並不能說是他的問題,甚至就算是軍勢被明智軍發現發生交戰後,率隊退往二條城固守待援都沒有任何問題。
問題出在織田家上下對二條城周遭變化的不瞭解,作為京都的主人,居然不知道二條周圍已經有了許多高度越過外丸的高樓,這些高樓宛如攻方櫓臺一樣,使得本來的城堡地勢優勢蕩然無存。
可以說,織田家的失敗從頭到尾都是情報的缺失,哪怕他們在過程之中情報有一次給力,都不至於導致織田家家主兩代同時身死,織田家分崩離析。
而明智光秀的失敗,從他放過商人、僧侶的那一刻就已經註定。不僅放跑了帶著三法師的前田玄以,也使得自己的暴行過早暴露於天下。
行謀逆事,必處事果決,心狠手辣,如果明智光秀下狠心封鎖訊息,抓緊利用資訊差控制京都織田家各處,那麼天王山之戰戰敗的機率就少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