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小地主> 第三十五章 【臣不密則失身】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三十五章 【臣不密則失身】 (2 / 2)

就在郭大路調教自己便宜舅舅的時候,朝廷又發生了一件大事。

八月初三日,朝廷的《邸報》釋出了一折訊息,原文這裡就不描述了,全是文言文,其意思就是朝廷要和關外的滿清議和了,而且滿清的皇太極已經給崇禎皇帝回信了,兩個人已經揹著大臣開始勾搭上了。從回信中可以看出,皇太極對於議和還是很有誠意的,但是對於崇禎的誠意很沒有信心。一直以來,皇太極都以議和為話題,與明王朝不斷周旋。在戰與和之間縱橫捭闔:議和是為了選擇更有利的時機發動戰爭,而戰爭又是為了能夠選擇一個合適的時機促成雙方的議和。

簡單說,就是邊打邊談,邊談邊打。

努爾哈赤時期就一直希望明廷封其為王,以號令東北各少數民族。皇太極的實力雖然比努爾哈赤時大為增強,但一直希望同明保持友好,發展貿易。即使在攻明戰爭屢次勝利時,他在議和文書上也低明皇帝一字書寫,並接受了明廷要其遵明正朔、取消“偽號”的要求,在尚未達成議和協議之時,不書天聰年號只寫干支。當其羽翼已豐,多次攻入內地,明朝已無法招架之時,他仍然多次釋出告示說,願與明友好、議和。

皇太極還把征戰中搶奪來的原明朝發給海西女真四部及蒙古諸部的敕書,就是貿易許可證,一直儲存到崇禎十二年(清崇德四年),表明了他要與明朝發展貿易的願望。由此可見,明清之間原本是存在著議和成功的可能性的。

當然將這種可能性變成現實,明朝需要付出必要的代價,即承認後金(清)實體的存在,劃出地區為其統治,封其為王。這雖然損害了明統治者的威望,但卻可以平息戰火,安定遼東,國家減輕困擾。而保持明朝“天朝大國”的地位不變。

而用款封王的作法,在明朝並不是沒有先例的。所以崇禎和兵部尚書陳新甲整著急了的時候就想起這茬來了。兩人密議之後就派密使馬紹愉到瀋陽找皇太極尋求議和的可能。

皇太極的成熟與穩健,也促使他思考問題比群臣更深一層,比崇禎皇帝高出一籌。皇太極感到,目前內部的穩定局面是因為有明朝這一大敵才形成的,一旦失去這一大敵,清廷內部的穩定和諧將會隨之瓦解。只有在取得一些勝利之後,加強內部的整頓和對周邊勢力的馴服,才能維護自己的統治。

明崇禎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農曆五月,基於對敵我形勢的分析,儘管崇禎皇帝不倫不類的“議和信”讓他看了很不爽,皇太極還是委曲求全,熱情地接待了馬紹愉等來使,給予他們優厚的賞賜,經過半個多月的談判磋商後,農曆六月三日,在馬紹愉等人離開盛京時,皇太極派官員將他們送到十五里之外設宴餞別,並命軍士將使團護送到明朝控制的連山境內。

皇太極給崇禎皇帝寫了一封長信,托馬紹愉轉呈。信中,皇太極在追溯了後金(清)與明朝開戰的歷史淵源後,又談到儘管清兵已處勝勢,但仍願議和通好。從行文來看,皇太極的態度比較謙恭,在一番客套話之後,皇太極提出了不算苛刻的停戰四項條件,字裡行間完全沒有威脅的意味。

儘管如此,皇太極對明朝的誠意卻並沒有多少信心,他在信的末尾發出了最後通牒:“若不願和好,再勿遣使致書……約九月不至則治兵。”

皇太極的意思,“崇禎你丫的想和就趕快,別沒事幹就嗶嗶,有話想好了再說,沒想好就不要派人過來煩老子了,都是扛把子說話得算數,等你到九月,不來談就開片。”

馬紹愉完成任務拿到回信就高高興興回京城了,將議和的情況寫成書面材料和皇太極的回信一起呈送給他的頂頭上司、兵部尚書陳新甲。

陳新甲這二貨卻因為好久沒有看見推薦票,急著上朝議事去刷存在感掙月票打賞,將信件隨手放在辦公桌上就急急忙忙的跑了,他的書童誤以為是“塘報”(抄送諸臣的報告),未請示陳新甲就開始抄傳,拿到當時的政府機關報《邸報》上發表了!

這一下可惹了大禍,本來是保密的議和經過,一下子被群臣百官覽閱,朝野為之譁然,很多大臣紛紛上書彈劾陳新甲貪生怕死、妥協求全、私定議和條款。

明朝的大臣比較奇葩,傳統的所謂天朝大國不可冒犯的習慣思想始終佔據上風。朝野上下一直堅定地認為後金(清)是國賊是兇寇,必欲大彰撻伐,翦除、掃蕩之,決不與其言和。當議和伊始,便遭到不斷的圍攻和咒罵。議和被斥為“頓忘國賊”,“損威辱國”,“詛師養寇”,是“禍胎”,將“釀無窮之釁”。

有例子說明,1638年,清軍作第四次侵明時。朱由檢向前來增援的河南軍區司令員盧象升同志徵求意見,希望得到和解的主張,但明明知道不是清軍對手打不贏的盧二愣子卻說:“我主戰!”尼瑪好豪氣!結果,一戰而亡。

議和的幾個都沒落到好。

袁崇煥終以“謀款通敵”之罪被磔,支援袁崇煥的閣臣錢龍錫也以“密謀主款”之罪長戍不赦。

楊嗣昌主持議和,弄得舉朝譁然,群起而攻之。

而現在陳新甲與清議和事暴露了,這是多喜聞樂見的事情,大夥又可以在朝堂上使勁嗨皮一回了,頓時輿論鼎沸,難以平息,把個崇禎皇帝噴的都找不著北了。於是,一向以中興君主自居的崇禎皇帝在思想上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的內心不願意給別人留下一個無法應付時局、向“蠻夷”低頭的印象,感到議和是自己的恥辱,於是將責任一股腦兒地推給陳新甲,降旨責令陳新甲悔過。

悔過就悔過嘛,多大點事,可陳新甲這二貨卻覺得我都按照你丫的意思辦的事,現在憑什麼要我來背黑鍋,不服,我要上訪。是個人都知道上訪絕逼沒有好結果,果然最後給崇禎惹毛了把這二貨給砍出去拖死了。

一次很有成效的議和,一次可以改寫歷史的救國良機,卻因為崇禎皇帝死要帝王的面子和陳新甲的不謹慎,最終草草收場。典型的臣不密則失身例子!

但這種事情不是你大明朝君臣一家說了就算的,我大清朝不能就被這麼耍了啊,所以皇太極就代表月亮姐姐要懲罰你。

十一月,大清出兵山海關入塞劫掠,深入山東腹地,俘獲人口三十餘萬人丁。

對了,不是還有個快遞員麼,在幹啥呢?(小李旁白:“別理我,正煩著呢!這會圍著開封府轉著圈的扁,正嗨著呢,都特麼圍了小半年了還沒整開。”)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