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明末小地主> 第七章 吃定董事長的CEO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七章 吃定董事長的CEO

而想要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那就必須先對整個十六世紀的世界做一個全面的瞭解,地理這個沒話說,千百年來都一樣,郭大路也沒本事去翻江倒海把太平洋填平咯,有那本事這任務倒簡單了,所以主要是看政治、軍事、國家、科技水平、人口、民生、金融、工業、農業、教育水平等等,想想愛迪生、愛因斯坦這些人對世界的影響肯定不止百分之三十,但那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自己只有三年!三年!艹她奶奶的三年!

那就先從大明朝看起吧,怎麼說自己穿過去的那個點就在大明境內呢,改變就只能從那裡開始。翻開史料,各種文章,資料,人名,繁體字生僻字等等,看得郭大路是頭昏腦漲,這叫人如何下手?

不過,綜合瀏覽一遍之後,郭大路還是有個感覺,那就是大明朝貌似很強很發達很先進,這樣的國家可為什麼會被偏居東北的滿清給滅了呢?很沒道理啊!

不過,先不管這個事兒,郭大路歇息一陣後,決定先從自己能理解的幾個方面入手,先搞清楚軍事問題。

大明朝實行的是衛所制,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平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在嘉靖年間,應付倭寇之亂時,將領戚繼光在江浙地區採用招募民兵加以訓練的方式,來取代不堪的衛所兵。正因為明朝正規軍衛所軍的不堪用,故這些民兵,成為在明朝後期逐漸擔負起維持明朝有效統治的作戰部隊,而其中最為有名的就是戚繼光的召募以江浙人為主的戚家軍、李成梁李如松父子麾下的遼東鐵騎及袁崇煥所召募以遼東人為主的關寧鐵騎。

這就明白了,感情大明朝空有百萬軍隊的名稱,結果拉出來一看全尼瑪是農民,怪不得跟滿清作戰屢戰屢敗,最後被滅了呢,這換誰來領兵都一個樣啊。

那自己該怎麼辦?簡單的想一下都知道,想要完成這個任務,最起碼自己得有一個巨大的影響力才行,想要影響力巨大,那就得成為一方諸侯勢力才能最快的對世界展開影響,一個人一張一張的去發傳單倒是比較低調,但有作用麼?

但,所謂樹大招風,先出頭的椽子先爛,身懷重寶過鬧市的稚子,懷璧其罪這些自古的道理教導我們,沒有強大的自保能力就別跳出來裝逼,否則必被雷劈。

擁有軍隊就成了郭大路的必選。

好吧,軍隊這一條√上。

這一條過了之後,郭大路有開始找政治方面的資料,不是說一切戰爭都是為政治服務的麼?不過,看了之後郭大路有點懵,這跟他想的不太一樣,難道說明朝廷設定一些管理部門就算政治了麼?算了,這個問題沒幫助,放過一邊去。

再看經濟方面,農業,工商業,城市化,人口。郭大路眼睛都瞪圓了,只想對崇禎皇帝說一句“咱能別這麼鬧嘛!”,怪不得有那麼多人造反呢,這江南魚米之鄉都特麼不種糧食了,全特麼跑去改種經濟作物去了,江南的糧食都要從別的地方進口,這再趕上地球感冒害個小冰川氣候,全國的糧食都減產,能夠吃嘛?難道說大明朝的朝廷或者官員什麼的就沒有一個人明白什麼叫做耕地紅線麼?這反造得不怨啊。

但轉頭看到工商業,郭大路就笑了,心裡就一個念頭,大明朝太特麼有錢了。這大明朝無論是冶鐵、造船、建築,還是絲綢、紡織、瓷器、印刷等各個方面,在世界都是遙遙領先,產量佔全世界的三分之二以上,比農業產量在全世界的比例還要高得多。

但是明朝民間的手工業不斷壯大,而官營卻不斷萎縮。迄至明朝後期,除了鹽業等少數幾個行業還在實行以商人為主體的鹽引制外,一些手工業都擺脫了官府的控制,成為民間手工業。

也就到郭大路現在穿過去這會兒,明朝民間私營經濟力量遠比這時的西方強大,這會兒英國那些手工場業主以擁有幾萬英鎊就覺得自個已經是個暴發戶時,明朝民間商人和資本家動用幾百萬兩的銀子進行貿易和生產已經是很尋常,鄭芝龍海上貿易集團的經濟實力達到每年收入數千萬兩白銀,當時荷蘭的東印度公司根本無法與之相抗衡。

合著大明朝的錢全尼瑪在私人手裡啊,都跟崇禎沒關係,難怪丫總沒錢養兵呢,這命苦不能怨政府,要怪就怪崇禎沒有考上金融或者工商大學去讀幾天,郭大路的優越感頓時撲面而來,小爺我好歹現在還是名校的混校生哈...不過這麼一看,以後這混還是不成的,多少還是需要學點,至少不能掛科,不然搞不好自己就是第二個崇禎了。

城市化就沒啥好說的了,城市很大,居民很多。

郭大路就白痴一樣的翻過了城市化的資料,完全沒有體會到城市化的意義所在,這時候大明的城市化人口已經高達8%了呀......這是什麼概念,8%的居民,城裡人啊。

最後翻到人口的資料,這尼瑪是個什麼情況?七八個磚家就有七八個資料,最低的說是明末人口六千餘萬,最高的說1644年實際人口約有1.5247億人...沒一個相同的,而且資料相差巨大,這該信誰的?算了,也不怪他們,都是用史料說話的人,誰也沒像郭大路一樣去實地考察過,估計是各自手裡的史料不同造成的結果吧。

不過有一份明朝官方的人口統計表讓郭大路很疑惑,這大明朝建國時人口統計六千萬左右,到明朝末年統計的人口還是六千萬左右,難道說大明朝享國276年間在實行計劃生育麼?死一個才準生一個???

好吧,那就等本少啥時有閒了去給大家統計一下下,嗯,也好以正視聽不是。

既然大明的經濟這麼發達,人口這麼多,市場那麼的廣大,郭大路覺得,搞時空貿易這一條好像也是必選的一項了,沒得選√上。

再往後看到文化方面,這是郭大路最頭疼的,這家那家這學說那學說,亂七八糟的一大堆,沒一個是郭大路能明白的,無他,全文言文,不過在耐住性子大概的瀏覽過一遍之後,郭大路一拍桌子,管你什麼思想,管你什麼學說,老子就一個共產主義思想一個社會主義學說,堅定不動搖!

至於文學、戲曲、書法、詩文、繪畫這幾樣,郭大路重重的畫了一個圈,重點標註了一筆,這些作家作者只要能找到活的,那就是一座座金山啊有木有...老子要簽約老子要買斷老子給他們全部代理咯,搞一個經紀公司一網打盡!嘿嘿......想想都流口水啊。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