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父愛的歌曲中,除了《父親》以外,還有一首《父親寫的散文詩》也同樣很感人。
但駱墨沒有選擇後者。
因為歌曲的幾乎所有歌詞,都與他本人不符。
首先是年代,這首歌裡的孩子其實應該是七十年代末,或者八十年代初出生的。
原版歌詞裡是女兒,李健倒是改動過,唱過兒子版。
同時,裡頭的父親角色與駱爸也沒有任何的重疊,歌詞裡甚至也明確的表示過奶奶已經去世了,可駱墨的爺爺奶奶都還健在。
《父親寫的散文詩》是很具年代感的,和駱墨的個人身份與家庭,剝離感都太強。如果把歌詞從頭到尾改一遍,那麼,這首歌最精華的年代感就又消失了。
那這就不是拿出一首經典好歌,而是在浪費。
一首歌的選曲,需要符合情境,不然就是無腦裝逼。
當唱出那句“【我是你的驕傲嗎】”時,臺下大量的年輕觀眾,內心中都抽動了一下。
“是啊,爸爸,我會是你的驕傲嗎?”
直播裡的彈幕,也在轉瞬間陷入瘋狂。
不知道為什麼,一句簡單的“【我是你的驕傲嗎】”,卻觸動了無數人的內心。
因為我們心裡都清楚,我們不過是芸芸眾生中的一個,我們都只是普通人。
我們或許沒有多麼優秀,沒有多麼成功,也根本不是所謂的【別人家的孩子】。
直播裡,大量的彈幕席捲而來。
“爸爸對不起,我一直沒有什麼作為。”
“我只記得我高考出分數的時候,他說他出門腰桿都能挺得直一些。”
“好想哭,好自責,是為什麼?”
“爸爸對不起,今年沒有考上我們約定好的大學。”
“渾渾噩噩的,在家混吃等死,在啃老,突然很愧疚。”
時間真是一個很奇怪的東西,他會讓人角色互換。
就像網上的一段話:
“【二十年前。
“爸爸,這是什麼呀?”
“爸爸,他為什麼會這樣?”
“爸爸,你看這個,怎麼回事啊?”
“爸爸,你連電視都會修啊。”
二十年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