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書總共分為三大卷,十八小卷。
以【乃粒】篇作為開篇,以【珠玉】篇作為收尾。
有著“【貴五穀而賤金玉】”之意。
也正因此,在製作這一期時,才會選擇以袁爺爺和宋應星作為古今之呼應。
書成之日,兄長與老友在一旁見證。
兄長道:“不作溢美之詞,不作浮誇文章!”
老友道:“書中要包羅先人之智慧!”
宋應星道:“書中要囊括今世之技藝!”
然後,三人齊聲高昂,用力一揮衣袖,道:“此書於功名進取,毫不相關也!!!”
對於考生來說,這是無用之書。
可對於另外一些人呢?
這是一本無比實用的神作啊!
老年宋應星坐在駱墨身旁,開始敘述起了兄長與老友一一離自己而去,兄長更是在前朝覆滅之時,自盡隨前朝而去。
整個節目,每個舞臺之間,都有構架住橋樑。
只見一道光橋上,出現了已經離世的二人,他們與老年宋應星站於橋的兩端高聲對話。
“你老了……..”
“瞧你這樣子,肯定又下田去了吧?”
一句又一句的交流,兩位已故之人朝著宋應星道了一聲:“賢弟!保重!”
三人站在光橋兩端,遙相對拜。
等人三人起身,已逝的兄長與老友齊齊轉身,即將消失在光橋上之時,那個已滿頭白髮,卷著褲腿,穿著破舊的草鞋,腰都已經無法挺直,真如田間老農一般的宋應星道:
“兄長!伯聚兄!”
“應星………想你們。”
二人大笑,消失於光橋之上。
接下來,有了一段轉換情緒的情節,然後,駱墨便帶著老年宋應星走上了光橋,給他介紹今人在科學方面取得的成就。
他看到了高鐵,看到了飛機,看到了潛艇。
彈幕中,有觀眾留言道:“像極了小孩子向家長展示自己的得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