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渣泛起。
大周朝積弊多年的隱患、腐朽、接二連三地浮出表面,徹底粉碎了粉飾太平維繫的太平表象。
而此時,朝廷十萬伐梁軍隊,早已經從熱河開拔,前往泉州討伐逆賊,這已經是京兆能抽調的最多兵馬,倘若繼續抽調兵馬去各地平亂,京兆兵馬分散,勢必要面臨兵力空虛的窘境。
面對來勢洶洶的梁王,顯然對朝廷不利。
朝廷無法,只好勒令官府釋出懸賞,組織民間義士,自行鎮壓暴民。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此舉確實招攬了不少人手,但與此同時,更大的隱患,也隨之暴露出來。
鎮壓暴民的目的,是以武力降服暴民,以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而能被重金招攬的義士,大多都是亡命之徒,或刀口舔血之輩,桀驁不馴,不受官府約束,就導致鎮壓暴民適得其反,甚至鬧出了不少人命,鎮壓也變成了官逼民反,很多無辜的百姓,牽連其中,無辜慘死。
百姓們為了活命,不得不抱團求生,紛紛聯合起來對抗官府。
大周朝亂象更迭,風雨飄搖。
伐梁的主將,在伐梁的途中,收攏各個城池的部分兵馬,招全國有志之士,共同伐梁,很快軍隊就擴充到十五萬。
等兩軍正式交戰,軍隊不會少於二十萬。
二十萬伐梁大軍,對戰十萬梁軍,兵馬上的優勢,讓伐梁大軍士氣大振,勝利幾乎毫無懸念。
但,明眼人都知道,伐梁只是一個開始,梁王謀逆,做了出頭鳥,其他藩王劃地而治,自立為王還遠嗎?!
大周朝分崩離析,已成註定。
烽煙四起,最先亂的,是兵弱富庶的中原腹地。
幽州地處極北,兵強馬壯,自古以來易守難攻,是大周朝首疆,也是大周朝兵馬最多的地區,外亂內穩,反而最安全。
而且,在梁王謀反後,武穆定北王向天下發了公函,幽州將接收所有,受戰亂波及逃難的難民。
北境各大關卡,都設了收容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