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烈公”重工、農、商,有不少相關著書傳世,虞氏世代承祖宗遺烈,先志,將“烈忠公”的著書當成了《四書五經》來研讀。
今次科舉,不少自詡才華橫溢的世家子弟,皆因“治藩”二字削了膽氣,行文難免畏首畏尾,不見水平。
而大周朝自高祖皇帝起,就推崇“忠烈公”在前朝時的政舉,也是極重視工、農、商,無論從哪一點出發,皆能與“治藩”對得上。
在世家子弟科舉失利之際,虞氏族裡的表現就尤為突出。
加之虞氏人才凋零,文章雖無治國之經要,卻也言之有物,頗為實幹,加之國庫空虛,工、農、商是豐盈國庫之根本。
皇上也有心重用虞氏,扶持虞氏為己用,這才對虞氏族格外看重。
虞幼窈提了虞善德館選庶吉士,入了翰林院一事。
還提了家裡辦了大宴,男女各三十五桌,險些擺不下,好在家裡都有準備,不然就丟了臉。
說到這裡,就忍不住向表哥抱怨,辦宴太辛苦了,家裡人少更是分身乏術,一人當成十個人使,還好有許嬤嬤幫忙……
還寫了秋姨娘懷穩了胎,現在也能幫著理一理事。
絮絮叨叨寫了不少,就準備提一提宋明昭上門的事,思來想去又打消了這個念頭。
宋明昭與她有什麼干係?
幹嘛要特別在意!
(青詞:明代有“青詞宰相”之說,因嘉靖皇帝沉迷道教,內閣裡能成功上位的臣子,大部分都寫得一手極好的青詞阿諛聖上。)
待寫完了信,虞幼窈甩了甩胳膊,又仔細看了一遍,紅絲硯發墨柔潤,寫出來的字兒就是好看。
虞幼窈將寫好的信,分裝了兩個信封,又取了一些靈露、藥露、靈犀蟲液,以及前幾天做好的蓮心茶等,好大一個包裹遞給了殷三。
“讓表哥多注意身體。”仗是好打,但是戰後的善後事宜,才是重頭戲。
氏族把持山東幾百年,沒有朝廷十萬大軍的震懾,沒了表哥的坐鎮,山東各府的官員未必能應付得了氏族殘餘勢力。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山東積弊太多,表哥需要處理的事還有很多。
山東大捷的訊息,鬧得沸沸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