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什麼可採訪的?”何田田一臉訕笑,心裡越發疑惑。
這幾年,倒是有不少媒體陸續報道了她20年來堅持植樹造林的事蹟,自己也榮獲了“全國勞動模範”“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全國綠化獎章”等榮譽。
可對於近來記者扎堆往村裡跑,那都是採訪自己兒子何立揚的,說他回鄉創業,帶動村民脫貧致富。突然間要採訪自己,著實讓她有些意外。
“你的功勞可大著呢,二十年多年來,你為村裡種植了這一片青山”金明縣委宣傳部的工作人員笑著說,“今年是退耕還林二十週年,我們這次,就是專門來採訪你的。”
隨後,工作人員指著那幾名記者對她說道:“這是《人民日報》的記者。”
一聽說是《人民日報》的記者,何田田顯得有些受寵若驚,趕忙招呼大家坐下來喝杯熱水。
那幾名記者坐下來,詳細地向她說明了此次採訪的內容。退耕還林二十年,在她的堅守下,如何把長青村的一座座幹禿的山卯變成了蒼翠的青山。
何田田娓娓道來,向記者講述了這二十多年來,自己植樹造林的箇中艱辛。講述其間,她把雙手搭在膝蓋上,不由得搓來搓去,記者發現,她的雙手乾枯,手背黢黑且佈滿皺紋,而手掌心卻異常發白。
隨後,何田田帶著他們幾人到山間的林地去實地察看,在林下養殖場,她一臉興奮與自豪地說:“這裡原先只有我自己養的幾十只土雞,我兒子回來以後,帶領村民們開辦林下養殖合作社,現在,有一萬多隻雞呢。”
她越說越興奮:“現在呀,我們不止給延州市區的燉土雞店供應雞肉,還給省城幾家大酒店供應呢。去年,村民們光在林下養殖的分紅,平均每戶就有八千多塊呢!”
從林下養殖場下來,幾人又登上了河對面的長青山。
站在山頭上,眼前枝繁葉茂,滿目蒼翠,清新的空氣撲鼻而來,很難讓人相信這裡曾是乾旱少雨、土地貧瘠的黃土高坡。
幾人向山下望去,偌大的民俗度假村傍河而建,密密麻麻的遊人穿梭其間,綠油油的田地邊上,整齊嶄新的房屋陳列其上,散發出一股鄉間田園的樸實氣質。
一名記者不由感嘆道:“***講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裡,便是最生動最真實的樣本之一!”
“是啊,只有山青了,水綠了,才能更好地發展林下養殖,發展鄉村旅遊,發展特色農業,村民們才有更多的收入,生活才會越來越好。”另一名記者說道。
“退耕還林二十週年,不僅僅讓陝北的大地變了顏色,更讓村民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幾名記者感慨的同時,向何田田投去了讚許與佩服的目光,這些年來,她在荒山上種植的不僅僅是樹木,更是綠色的未來。
記者們採訪完何田田之後,在度假村找到何立揚。
面對鏡頭和記者的提問,何立揚津津樂道地說著自己回村這幾年的經歷。
末了,他由衷地感嘆道:“當初回來的時候,看到滿山的綠植,內心甚至產生疑問,眼前的一切到底是不是幻覺?當得知這些樹木大多是我媽媽親手栽種的時候,我心靈受到了很大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