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理想中的宰相應該是什麼樣呢?答:範質。
964年9月,前宰相範質病逝。在他病重期間,趙匡胤多次探望慰問,結果尷尬的一幕出現了,範質家裡竟然沒有像樣的招待客人的餐具、酒具、茶具。太寒磣了,趙匡胤當場下令御賜果床、酒器等。
“好歹是個宰相,怎麼窮成這樣了?宰相的臉都讓你丟盡了。”
範質如實回答,說自己是個老宅男,當宰相的時候從來沒有私人宴請,家裡只招待貧賤時的老親戚,所以一直沒有準備奢華考究的酒具餐具,並不是買不起。
唐末五代時,宰相們經常收受各方藩鎮的賄賂,與藩鎮眉來眼去、不清不楚,而自從範質當了宰相,這種不正之風得到了有效遏制,前文提到吳越國曾送給趙普重金,被趙匡胤當場撞破,惹得趙匡胤非常不悅,趙普則嚇得瑟瑟發抖。吃人嘴短,拿人手短,五代時的宰相大肆收受地方藩鎮的賄賂,這是藩鎮割據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範質死後,趙匡胤將他捧為宰相的榜樣,親口贊他“朕聞範質居地之外不殖資產,真宰相也!”
宰相不接受地方勢力的饋贈賄賂,也不透過搞副業斂財,這樣在制定國家政策時就不會受到外界勢力的干擾和腐蝕。時至今日,很多專家教授常爆出雷人語錄,不要簡單地以為他們是為了譁眾取寵博眼球,深扒一下他們的經濟往來賬單,揪出幕後的資本勢力,一切疑問就迎刃而解了,不信就看一看那些被房地產企業蓄養的所謂經濟學家吧,極力鼓吹歪理邪說,製造輿論帶節奏,干擾國家大政方針,為一己私利而置萬民於水火,誤國誤民。
962年,趙匡胤下詔,讓翰林學士、中央及地方官員各舉薦一名德才兼優的公務員,如果被舉薦之人日後犯法,舉薦人連坐;廣開言路,規定翰林學士及官員們五日一朝,“並須指陳時政得失,朝廷急務,刑獄冤濫,百姓疾苦”。
這兩條是柴榮用過的老套路,同樣是對文官集團強有力的管控措施。
不出所料,就在半年後,左拾遺、知制誥高錫就上了一道奏摺,說我聽說舉薦官員時存在收受賄賂的情況。
機會來了!
“許近親、奴婢、鄰里告訴,加以重賞。”發動群眾,走群眾路線,讓有汙點的官員無處遁藏。一大批官員隨之落馬。
同年9月,趙匡胤下詔,“及第舉人不得呼知舉官為恩門、師門及自稱門生”。及第考生與監考官以及同榜及第的考生,是官場倫理的重要一環,特別是發生黨爭之時。從趙匡胤開始,所有登第的考生全是天子門生,而不是“知貢舉”官員的門生,雖然只是稱呼上的小改變,卻極大消除了黨爭的土壤。
964年正月,趙匡胤下詔對國家公務員進行擴招,重開“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經學優深可為師法”、“詳閒吏理達於教化”三科,這仍是柴榮改革的一環,趙匡胤沒有忘記。這些考試算是對傳統的明經科、進士科的補充,含金量相對較低,門檻兒也相對較低,對寒門子弟較為友好,使“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成為可能。
在考生範圍中,趙匡胤明確指出要特別關照一下“落榜生”,千萬不要默守陳規埋沒人才,並且特意宣告這次考試不設門檻,在職公務員、平民百姓等皆可報考,擇優錄取。比如博州軍事判官穎贄同志就透過“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科”的策試,榮升著作佐郎,從地方進入了中央。
讓原本考公上岸無望的人實現彎道超車,花式吸納進公務員隊伍,或者給予體制內的邊緣人士以更好的上升通道,通常情況下這些人都將成為體制的堅定擁護者,而他們也將稀釋公務員群體的舊有權利。
從宰相到基層公務員,文官集團遭遇到了從上至下的全面洗牌,在此過程中,權力悄無聲息地被皇帝抽走,皇權得到了鞏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