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1050章 澶淵之盟4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50章 澶淵之盟4 (3 / 3)

「澶淵之盟」剛剛達成,就有人要單方面毀約,此人就是寇凖。

寇凖奏請真宗出兵截殺,趁遼軍無備而給予其滅頂一擊,永絕後患。真宗沒有采納。寇凖固諫,說只有這樣才能確保大宋百年無事,否則數十年後,萬一契丹人捲土重來咋辦?

真宗說數十年後,我們肯定會有能抵禦遼軍的能人,好不容易迎來了和平,我不想天下生靈再遭戰火。

寇凖仍堅持己見,力勸真宗出兵追殺。

這時候,有人彈劾寇凖居心叵測,指責他「幸兵取重」,寇凖這才不再堅持,「澶淵之盟」有驚無險地落地執行。

對於「澶淵之盟」的評價同樣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有人指責真宗過於怯懦,因為宋軍在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如果拒絕和談的話,是有可能讓蕭太后全軍覆沒的;有人說「歲幣」喪權辱國,甚至拿它跟清末的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相

提並論……

以上均是鍵盤俠的空談。

他們也許不知道川蜀民亂、西夏崛起,大宋也許還沒有到千瘡百孔的地步,但連年的征戰已經大大消耗了大宋國力,前文提到,為了抵禦遼國南侵,真宗已經不得不大規模動員河南、河北百姓入伍,而河北地區能用之兵已經不足一萬人。稍微瞭解西夏曆史的朋友也該知道,夏州党項人自李繼遷時就已經脫胎換骨,開始威脅帝國西北,至於不久之後建立的西夏政權,更是讓大宋吃盡了苦頭,不得不承認宋、遼、夏三分天下的客觀事實。

再者,朝堂之上文武百官、地方各藩鎮,難道就一致擁護真宗嗎?前文也提到真宗的即位歷程,「太祖黨」不容忽視,早就有人想著行廢立之舉,要麼擁護太祖嫡孫,要麼擁護精神病人趙元佐。如果戰爭對宋不利,後方會不會有人搞小動作?真宗的威望足以震懾他們嗎?顯然不,文看寇凖,武看高瓊。

退一步講,真宗拒絕與遼和談,接著打,那大宋的戰略目標是什麼呢?收復幽雲十六州,還是吞併大遼?顯然,打來打去,最終還是要和談。既然早晚要談,為什麼非要把自己的家底兒完全賠光而不是見好就收呢?

所以綜合來看,真宗是急於與遼和解的。三十萬買一個天下太平,真的不虧。歷史學家也告訴我們,兩國和解後,在國際貿易中,大宋始終是貿易順差,依靠強大的手工業和農業,「歲幣」連本帶利地回流大宋。

無論後人站在何種立場,以何角度去評價,不可否認的是宋遼兩國從此維持了長達百年的和平,一直到女真人的金國崛起。

百年的和平是個什麼概念?可以說亙古無雙。別說百年,遊牧民族與中原王朝能保持十年不動刀兵就歷史罕見了,一紙盟約能創造百年和平,堪稱奇蹟。

合約簽訂四年後,蕭太后為遼聖宗耶律隆緒舉行了「柴冊禮」,正式還政於聖宗,結束了她長達四十年的攝政生涯,並於次月病逝,享年57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次年,她的藍顏知己、緋聞男友韓德讓亦病逝,享年71歲,過早地離開了我們。

對於遼國來說,「澶淵之盟」同樣擁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蕭太后留給聖宗的最大政治遺產。聖宗親政後,也得以在這種和平的氛圍中安心治國,猥瑣發育,使得遼國在聖宗朝國力鼎盛,後世將這段時期稱為「太平之治」,而耶律隆緒的廟號「聖宗」,也足以說明遼國人對他的認可。史籍稱讚其為「遼朝盛主」。

「澶淵之盟」無疑是雙贏的結果,這是中國人的政治智慧。天下很大,容得下兩大帝國;太平洋很大,容得下兩個強國。

1022年,宋真宗趙恆駕崩時,天底下最悲傷的那個人,竟然是遼聖宗。遼聖宗召集滿朝文武,為宋真宗召開追悼會,在追悼會上,遼聖宗放聲痛哭,如喪考妣。

他不是做戲,而是發自肺腑地悲傷,他哭的是兩國來之不易的友誼,哭的是前途未卜的兩國關係。遼聖宗對近臣說出了心裡話,「聽說宋主年幼(繼位的是真宗第六子趙禎,時年12歲),他不會知道‘澶淵之盟"對兩國的重大意義,倘若被女幹臣蠱惑教唆,又提幽雲十六州而大興兵戈,那該怎麼辦呀!」

英雄所見略同,真宗在駕崩前就將寇凖等鷹派官員貶官外放。

趙禎廟號「仁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任用了范仲淹等一大批人才,推行「慶曆新政」改革,開創了「仁宗盛治」。這同樣離不開對「澶淵之盟」的堅定維護。

1031年,遼聖宗耶律隆緒駕崩,享年69歲,在位41年。

免費閱讀.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