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1032章 澶淵之盟前瞻(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1032章 澶淵之盟前瞻(下) (2 / 3)

“沿邊瘡痍之卒不滿萬”,正規軍得不到有效補充,於是不得不招募老百姓、充人數,而這些臨時招募的民兵根本沒有接受過系統性軍事訓練,更沒有任何實戰經驗,所以遼軍才能長驅直入。

“沿邊瘡痍之卒”為何不滿萬呢?這一切當然還是要歸咎於半年前的

“雍熙北伐”。看到河北方面飛來的一封封奏報,趙光義怒了,於是準備大舉北伐,派人在河南、河北諸州大舉徵召百姓入伍,其中河南四十餘郡的政策是每八丁出一兵。

京東轉運使李維清驚呼這是亡國之舉,連上三疏極諫;宰相李昉等也相繼入勸,說內地的百姓不同於邊境之民,他們

“素習農桑,罔知戰鬥”,一旦朝廷

“可汗大點兵”,必然引起劇烈的社會動盪,很多人會為了逃避兵役而成為流民,繼而成為流寇,如此一來,不但不能為朝廷增添兵力,反倒需要官兵鎮剿;皇子趙元僖也上疏表示反對募民為兵。

另有其他高官上疏勸諫,核心思想都是反對舉國動員令。趙光義過了衝動的年紀,聽從了大家的勸諫,打消了孤注一擲的錯誤念頭。

潘美、田重進等奉詔入朝,聆聽聖訓教誨。趙光義給他們上了一堂軍事課,教材是《御製平戎萬全陣圖》,趙光義親自擔當講師,為潘美、田重進、崔翰等講述為將者

“五才十過”之精髓,諸將紛紛點贊收藏轉發。實際上,但凡出現

“萬全”字樣,就知道有多不靠譜了。兵者,詭道也。且不說政治、外交、經濟乃至於天氣等非軍事因素對戰場施加的影響,單從軍事角度出發,任何一個區域性戰場都充斥著無計其數的變數,沒有任何一個軍事家敢說自己有包治百病的萬金油、有百戰百勝的萬全陣圖。

軍事最講究隨機應變,最忌循規蹈矩。從太祖趙匡胤開始,大宋就流行起

“親授方略”,大軍出征前,皇上給出最高指示,將帥們依計而行。趙匡胤戎馬一生,他的見解還算老道,趙光義也勉強夠及格線,但是後來的宋朝皇帝幾乎全是生長於深宮,很少親眼目睹過戰爭,即便有,也只是跟在趙光義身邊混資歷而已,本著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嘛”的精神,讓他們坐在汴州皇宮裡遙控指揮千里之外的戰場,想想就離譜。

所以後世相信這也是導致宋朝軍隊戰鬥力日趨衰落的原因之一。年底,河北邊境盛傳遼軍將要深入南侵的訊息,各地緊急修繕城防,進入戰備狀態,人心惶惶。

據說邊防軍一天之內抓到80餘名遼國間諜,皆證實遼軍將有大動作。

正對趙光義胃口,趙光義又將親征議題提上日程。然而邊防大將柳開卻上疏極言遼軍必不至;河北東路轉運使王嗣宗亦上疏極言遼軍不至之狀。

柳開對遼國有深入的瞭解,還險些策反遼國邊將。有位名叫白萬德的遼軍將領,史書只說他是

“為遼貴將”,手下有七百餘帳,他祖籍鎮州,宋境內有位地方豪傑與其是親家,這位豪傑經常去白萬德軍中串門走親戚。

柳開就以此為突破口,勸說白萬德攜幽州歸宋,並許諾事成之後給他裂地封侯,白萬德心動了,答應了條件,並派人來商討具體的舉事時間,就在這關鍵的時刻,柳開奉詔徙知全州,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經一番審訊,果然又是遼軍散播的戰爭謠言。與此同時,新近臣服於遼國的夏州李繼遷在西邊繼續搞事情,牽制著大宋的精力。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