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宗中興】其實景宗朝
“帝黨”與
“後黨”之間爭鬥的結果是沒什麼懸念的,畢竟
“後黨”的能量過於強大,而以暴發戶出身的女裡、漢人降將出身的高勳為代表的
“帝黨”頑固分子在
“後黨”面前顯得微不足道,
“後黨”很快取得了全面勝利,比如坐鎮幽州的高勳,他的蛋糕就被
“後黨”領袖蕭綽的情人——韓德讓及其家族瓜分,韓匡嗣先代替高勳成為南京留守,不到半年就以此為跳板進入權力中樞,入為樞密使,而南京留守的位置則由韓德讓頂替。
從地方到中央,
“後黨”勢力全面滲透。總體來說,景宗時期
“帝黨”與
“後黨”的鬥爭烈性要遠遠小於太祖、太宗時期,
“後黨”輕而易舉地完成了權利過渡,作為
“後黨”的領袖,蕭綽也成為遼國的實際控制人。景宗即位之初,面臨著一個棘手的問題:宋太祖親征北漢。
遼國內部權力得到基本整合後,第一時間向北漢派出援軍。當時宋太祖已經將太原包圍,並對太原城使用了水攻,太原局勢岌岌可危。
遼國援軍剛剛抵達定州附近,就發現宋軍早已佔據了有利地形,漫山遍野飄揚著宋將韓重贇的旗幟。
宋軍北伐之前,就預判了敵人的預判,早就在遼軍南援的必經之路上設定重兵。
遼軍自知失了天時、地利,垂頭喪氣,正要撤退,韓重贇一聲令下,宋軍主動發起進攻,遠道而來的遼軍立刻潰不成軍,大敗而歸。
遼國隨後又派來了耶律屋質、耶律斜軫等援軍,成功突進到太原城下,而宋軍的後勤補給出現困難,軍中又爆發瘟疫,趙匡胤經過認真權衡之後,果斷下達了班師回朝的命令。
北漢暫時保住了一條命。景宗也有驚無險地完成了第一道小考驗。幫助北漢協防的冊禮使韓知範回到遼國後,彙報了北漢虛實,建議釋放劉繼文等北漢人質。
時任南院樞密使高勳也強烈建議釋放人質。這些人質都是北漢的求援使者,因劉繼元的反遼傾向觸怒遼國而遭扣留。
景宗聽從了韓知範和高勳的建議,釋放了包括劉繼文在內的16位北漢高官,並欽點劉繼文為北漢宰相,其餘15人亦有明確的崗位安排,在北漢專題中我們已經詳述,這是遼國深入干涉北漢內政,妄圖控制北漢的操作。
劉繼元先是照單全收,然後就在很短時間內找理由將他們全部外放,引來了遼國的強烈不滿和批評,但也僅限於批評。
景宗初期,內部的矛盾需要消化,比如
“後黨”的崛起。景宗與前面的世宗、穆宗朝的一個重大區別就是謀亂事件的減少,也許是宗室們該反的早就反了,該死的也都死乾淨了,也許是
“後黨”實在過於強大,總之,宗室勳貴謀反事件幾乎銷聲匿跡,再也無法撼動蕭綽的統治地位。
遼國外部的情況稍微複雜一點點,首先是對北漢控制力的減弱,北漢像個叛逆期的問題少年,平時嚷著要獨立、要自主,視遼國為壓迫者、剝削者,而當遭受中原攻擊時,又哭爹喊娘地登門求援,視遼國為救世主。
遼國竟然被北漢反向牽制,既輸面子又輸裡子。其次是周邊勢力的蠢蠢欲動。
自穆宗時,遼國內部各部族之間與遼國中央離心離德,爆發過多次起義,使遼國疲於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