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東,這個名字自始至終都是中原王朝的一塊兒心病,自從唐末被沙陀首領李克用佔據之後,這個地方就成了新王朝、新皇帝的新手村。李存勖、石敬瑭、劉知遠在當皇帝之前,都曾在這個工作崗位上搬磚。
這裡北接韃靼、契丹,南望河、洛,東面和南面是崎嶇險峻的太行山脈,西面是洶湧澎湃的母親河,易守難攻,經過數代人堅持不懈的修繕,太原城固若金湯,即便雄才大略如柴榮、趙匡胤,也很難撼動依託契丹為援的太原城。
除此之外,河東境內有兩個著名的鹽池,在古代,這就等於家裡有礦,鹽池就是搖錢樹。靠著易守難攻的地理優勢,家裡藏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搖錢樹,又勾結著境外反動勢力,河東自唐朝中後期開始就成為軍閥割據的溫床,也是朝廷的心腹大患。
在收復北漢之後,為了永絕後患,趙光義下令將太原城徹底摧毀,將太原府降格為幷州,將州政府遷往榆次縣,之後又從榆次縣遷到舊城西北三百里的地方。
如今,幾個村子的拆遷工作都異常艱難,何況是要強拆一整座首都。宋朝官方只說拆遷工作比較順利,沒好意思記載細節,北漢的史官幫他們補充了一下:為了逼迫太原百姓服從拆遷命令,宋軍在城中放火,百姓們來不及收拾家當,驚恐萬分地向城外逃命,年輕力壯的人還能擠出去,很多老人和孩子不幸葬身火海,不勝其慘。
沒有人會同情亡國奴,沒有人會為強拆太原城過程中的遇難者流一滴眼淚,史官們更不會對下令放火強拆的宋軍橫加指責,而只會對沒有下達屠城命令的趙光義歌功頌德。
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
劉繼元投降後,被封為彭城郡公、開府儀同三司等,賜京師豪華別墅一套,歸宋13年後壽終正寢,死後追封彭城郡王、追贈中書令。
史書對劉繼元的評價不好,說他猜忌心重、殘忍好殺,自毀萬里長城。
提到劉繼元的性格塑造,就要提一提他的母親了,他的母親是劉崇的女兒,是劉承鈞的姐妹。這位小仙女先嫁給一個叫薛釗的人,生下一個男孩兒,我們暫且稱之為「薛小寶」,後來夫妻感情不睦,薛釗自殺,小仙女隨即改嫁,二婚的丈夫姓何,這位何姓老實人在史書上沒有留下名字,不……也許有,可能叫「何雲」,後來雲字被收走了……總之,小仙女跟小何又生了一個男孩,我們暫且稱之為「何小寶」吧。
人物關係就很簡單了,薛小寶、何小寶是同母異父的親兄弟,劉承鈞是他們的親舅舅,劉崇是他們的親姥爺。
劉崇死後傳位給劉承鈞,只可惜劉承鈞沒有子嗣,沒親兒子,於是就先把薛小寶過繼到自己身邊,收做養子,取名「劉繼恩」,省得姐妹帶著前夫的兒子不好改嫁……後來又把另一個外甥何小寶也收做養子,取名「劉繼元」。
劉承鈞死後,傳位給了劉繼恩。劉繼恩在位僅僅兩個月,就遭權臣郭無為弒殺,隨後郭無為迎立劉繼元。
由此可見劉繼元即位時的政治環境是多麼的糟糕!
在外有一個爺爺和一個爹。爹是契丹爹,「我,契丹爹,打錢」;爺爺是中原爺爺,把北漢揍得跟孫子似的。
在內部,劉繼元的皇位同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他之所以坐上皇帝寶座,完全是權臣郭無為擅行廢立,大權被郭無為把持,自己只是一個傀儡,而這個郭無為的危險之處還不僅僅侷限於對劉繼元的操控,前文有云,郭無為是如假包換的大漢女幹、「精宋扛把子」,頭號賣國賊;除此之外,劉繼元即位之前,國內就有很大一部分聲音要求擁立劉繼文。
把這些問題串聯起來,就不難看出劉繼元的難題:
劉繼元要想坐穩皇位,必須依靠(起碼是暫時)郭無為的力量,而郭無為又是
他親政之路上必須剷除的攔路虎;劉繼文是威脅劉繼元皇位的重大不確定因素,同時又可以成為制約郭無為的一枚棋子;劉繼文的力量源泉是其背後的契丹,他是遼國意志的延伸,一旦劉繼文扳倒郭無為,那麼遼國必然用劉繼文來取代劉繼元,劉繼元到頭來還是輸。
既要依靠郭無為來阻斷遼國滲透,又要用藉助遼國勢力剷除郭無為……手心手背都是刺兒。
不過,劉繼元還是很快地找出了問題的切入點:劉繼文。
劉繼文的父親就是被郭威騙殺的劉贇——劉崇長子,所以劉繼文是劉崇的嫡孫,血統純正,後來又去契丹做人質,有功於江山社稷,並與契丹關係密切,契丹也確實給了北漢巨大的壓力,打算把北漢改造成以劉繼文為核心的親遼政權。
危機,危險中孕育著機會。新登基的劉繼元面對這些棘手難題正犯愁,趙匡胤就大舉興師北伐,開啟了「三徵北漢」副本,然而正是這場戰爭幫劉繼元擺脫了一切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