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739章 徐先生的父親李老爺子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739章 徐先生的父親李老爺子 (1 / 2)

三,大國之夢——淮南

淮南勢力在五代十國時期,是一支比較特殊的軍政實體。首先是對它的表述,迄今為止,本書基本以“淮南勢力”來籠統地進行稱呼,它在歷史中的表現形式大體可分為三種形態,最早是以楊行密為核心的淮南集團,一般是從唐末楊行密吞併孫儒、佔據揚州開始算起;第二階段則是“南吳”政權,第三階段則是“南唐”。

其中第二階段的起始點比較模糊,或者說存在爭議。因為在公元919年,楊渭(楊行密次子,又名楊隆演)即吳王位,改元卻沒改國號,而一直到了公元927年,楊溥才宣佈即皇帝位,大赦改元。

“南吳”政權也被叫做“楊吳政權”,很多人也習慣把上述第一、第二階段合併,從楊行密佔領揚州就開始算起。

第三階段,就是我們熟知的“南唐”,由楊氏權臣徐知誥篡權,改國號為“唐”。

南吳和南唐,同屬“十國”之列,可以說是一政權在不同時期的兩種不同叫法而已,屬於內部的更新換代。

再有一個比較特殊的地方,就是他們的綜合實力在“十國”之中獨佔鰲頭,甚至一度可以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形成劃淮河而治的兩大陣營。

這一切都離不開淮南集團早期領導人的文韜武略,以楊行密為核心的淮南先賢,為淮南勢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事實上,自楊行密死後,淮南勢力的實權就被權臣徐溫把持,而他也想篡權自立,正因楊氏在淮南根深蒂固,有著難以撼動群眾基礎,才使得徐溫不得不像司馬懿一樣,被迫延續楊氏的統治,自楊行密之後,又歷經了楊渥、楊渭、楊溥,直到徐溫本人死後,才在其養子徐知誥手中完成了對楊氏的篡奪。

徐溫對淮南的歷史程序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是淮南勢力的靈魂人物。徐溫的上位之路既匪夷所思而又合情合理。

首先,徐溫是楊行密創業團隊中資歷最老的廬州嫡系成員,“三十六英雄”之一,只不徐溫的座次是第三十六,排名最末,而且在楊行密的創業過程中,徐溫也是立功最少、最不出彩的小透明、醬油男。

當“三十六英雄”中的佼佼者們都位列方鎮時,徐溫也只是默默留在楊行密身邊,碎催的幹活。而這種被漠視恰恰成為他獨攬大權的重要因素。

楊行密死後,戰功卓著、能力超群的元老們基本都出鎮在外,唯獨這個人畜無害的窩囊廢留在身邊,所以自然而然地成為了顧命大臣。

直到這個時候,人們才發現徐溫隱藏地那叫一個深!

他先聯合張顥發動政變,暗殺了楊渥,擁立了楊渭,架空了楊氏的統治,繼而火併張顥,把政變的黑鍋完全甩給他,隨後又透過一系列強硬手段(將李遇滅族)震懾了異己分子(劉威、陶雅等),迫使“三十六英雄”等元老認可他的權威。

從此之後,淮南楊氏政權的實際操控者就成了徐溫。無論是楊渭還是後來的楊溥,都只是傀儡。

不斷有人勸徐溫再往前走一步,捅破這層窗戶紙。

徐溫喜歡穿白色袍子,每當他過生日的時候,其養子徐知誥都會送他一身嶄新的白袍。某次徐溫過壽,徐知誥又送來一身合體的白袍,徐溫穿上之後,在大廳裡走秀,向賓客們顯擺,“看,帥吧?”

這時候,賓客裡有人迎合他,諂媚道:“白袍不如黃袍好看。”

徐溫尚在沉吟之間,徐知誥憤然跳起來,大聲斥責那位賓客,“想害我爹落個千載罵名嗎?”隨後語重心長,勸徐溫不要學曹操、司馬懿,更不要當朱溫。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