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死,往前衝算烈士,死後有安家費、撫卹金;被督戰隊砍死算叛徒,死後,家人不但沒有任何補償,甚至還要接受組織的責罰。
在衝鋒發起之前,主將也會發出明確的指令,比如“後退者斬”,“回顧者斬”。
當然,也有發生意外的時候,比如李從珂的“鳳翔之戰”,李從珂在城頭哭訴,楊思權不願攻擊,而身後的張虔釗卻命令督戰隊揮舞大刀催促,楊思權大怒,於是振臂一呼,陣前倒戈,回頭攻擊張虔釗,繼而向李從珂投降。
賞:
獎賞的力度必須與懲罰的力度相匹配。對於攻上城牆計程車兵,最低的獎賞也是“提幹”,至少也要提拔成連排級幹部,而“先登之功”更是更人垂涎三尺。
顧名思義,“先登之功”就是第一個爬上城牆的那個人。綜合各種史料分析,一個普通士兵如果能拿下“先登之功”,那麼最輕的獎賞也是“刺史”,相當於今天的市長、市高官,賞賜的金銀財寶夠他一輩子花不完的。
而比金錢和官職更誘人的,則是爵位的賞賜,在封建時期,可以讓一個祖上八輩兒貧農的莊稼漢,一躍成為受人敬仰的“貴族”爵爺,進入到統治階級,不僅自己這輩子衣食無憂,連子孫後代也能沾光享福。
高風險帶來的是高收入。正因有殘酷無情的軍法和令人心動的嘉獎制度,儘管城下屍山血海,士兵們也會瘋了一樣地往城牆上攀爬,爭搶“先登之功”。
世代貧農的侯益,就是透過“先登之功”鹹魚翻身。在一次戰鬥中,侯益被投石機砸傷腳,李存勖親自為他包紮傷口,他這時候所受的恩寵可見一斑了。
傷好之後,侯益勇猛不減。當時,後梁軍中有兩位小將——李立、李健,二人驍勇無敵,如同顏良、文丑,河東諸將皆不敢與敵,李存勖深患之。侯益主動請纓,如同關二爺附體,斬顏良、誅文丑,竟將二李生擒而還。
同光末年,隨李嗣源討伐魏州趙在禮,李嗣源被叛軍裹挾進魏州,“明宗入魏”。侯益忠於皇帝李存勖,不肯從賊附逆,於是脫身而返,回到了洛陽。李存勖感動地老淚縱橫,“撫其背而泣”。
李嗣源攻入洛陽後,侯益脫光上衣,自縛而見,請求賜死。
李嗣源讚許他的忠義,親自為他鬆綁,說食君之祿、忠君之事,你盡忠職守,這算什麼罪?不僅沒有為難他,反而繼續重用他。
汴州朱守殷叛亂,侯益又是第一個斬關而入,為李嗣源立了大功;次年又隨王晏球挫敗了定州王都的叛亂。
李從珂叛亂時,李從厚派侯益前去征討,侯益自知軍心大動,此去平叛必然只有兩條路:要麼主動投降,要麼被部下裹挾著被動投降。思來想去,侯益平生以來第一次打起了退堂鼓,稱病拒命,被貶為商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