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威不是對劉崇手下留情,而是理智對待河東問題,除非有足夠的能力吃掉它、消化它,否則就不要在作死的邊緣瘋狂試探。
綜上,只要不丟失領土,讓劉崇無功而返,就是後周最大的勝利。軍事是政治的延續,在分析某戰爭時,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那條看不見的戰線上,這才是真正的脈絡。
經過兩次試探,劉崇基本心灰意冷,當初那份恢復帝國的豪情早已蕩然無存,而更重要的是,他不得不履行“兒皇帝”的義務,每年向契丹爸爸上繳一筆不菲的保護費,如石敬瑭之故事。
可人家石敬瑭是做了中原之主的,而劉崇仍然只是屈居河東一隅。
統治者的壓力自然要轉嫁到勞動人民頭上,劉崇的北漢政權雖然在道統上並非後漢的延續,卻將後漢那一套苛捐雜稅、嚴刑酷法繼承發揚,把亡國氣息拿捏地死死的。
河東人民本身就被後漢的那一套黑暗體制壓得喘不過氣來,現在又額外負擔起了侍奉契丹的義務,更加苦不堪言。
特別是當河東人民聽到後周天子廣施仁政、深化改革之後,更加嚮往中原的自由世界,紛紛逃亡到後周境內。
到了後周北伐太原的時候,百姓們積攢的情緒終於爆發,在河東境內上演了匪夷所思的一幕:後周遠征軍根本不像是深入敵境,只見河東百姓們成群結隊、簞食壺漿以迎王師,主動在道路兩邊列隊歡迎,提供美酒美食,犒賞後周軍隊,爭當帶路黨,歡迎後周王師解放北漢。
3,兗州
長跑健將、嘴強王者、“劉皇叔”、兗州泰寧軍節度使慕容彥超同志,是郭威開國時重點安撫的物件之一,給他加兼中書令。慕容彥超也第一時間向郭威認慫,表示歸附。
在郭威南下爭天下的戰爭中,慕容彥超是後漢第一主戰派,鷹派核心人物,積極響應、慫恿透過武力解決爭端,是郭威集團的頭號敵人。
自寬慰詔書中,郭威言辭懇切、情商爆表。既然慕容彥超是鷹派的事實無法辯駁,那麼郭威乾脆就偷樑換柱,把慕容彥超抬高到忠臣義士的高度,說那一切都是劉承祐的錯,是他聽信小人(蘇逢吉及舅族群小,不包括你)的讒言,在錯誤的時間針對錯誤的人發起了一場錯誤的戰爭;
而你一聽到皇上的召喚,就立刻扔了筷子,馬不停蹄地趕到京師,為啥?還不是因為你效忠君王?你既然能這樣忠於劉承祐,我也希望你能這樣忠於我。放心,我保證不會對你移鎮,你儘管鎮守兗州就行。
在起初的幾個月中,雙方保持著這種脆弱的協議。但是,慕容彥超始終是心懷不安的。
因為在郭威龍潛未遇時,慕容彥超的官職比遠超郭威,後來也仗恃劉知遠的關係,沒少欺負郭威、高行周等“外人”,二人之間的私人關係本就不太好。而郭威之所以胸懷寬廣,是因為他目前要面對的問題太多,一旦等各方面的事務都處理妥當,那麼自己一定會像範延光、楊光遠、杜重威那樣。
當徐州被攻克後,慕容彥超更加惴惴不安,於是不斷地搞小動作:對內招兵買馬、聚草屯糧;對外則聯絡河東劉崇、淮南、契丹。
後周捕獲了他派往河東的信使,收繳了他暗通北漢的信件。郭威於是派通事舍人鄭好謙來兗州安撫,並以郭威的名義嚮慕容彥超指天發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