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峻回朝覆命,正趕上西部三鎮連叛。劉知遠派郭從義率軍征討長安趙思綰,指派王峻為兵馬都監(總監軍,總政委)。之前也提到,郭從義與王峻勢同水火,私人關係非常糟糕。
史書上並沒有給出二人鬧矛盾的具體事由,不過我們可以透過二人的經歷進行間接推理:
郭從義的父親是李存勖的心愛部將,曾被李存勖賜姓李,並賜名李紹古,被李存勖賜名李紹某的,足見其在河東集團的地位。李紹古去世的時候,郭從義還非常年幼,李存勖將他養在皇宮,與皇子們並列,當時的他名叫“李從義”,也可見其在後唐時期的身份地位。
李嗣源與李紹古是並肩作戰的革命戰友,同樣給予了郭從義無微不至的關懷。
石敬瑭建立後晉,郭從義為了表明政治立場,這才恢復本姓,把名字由“李從義”改為郭從義。後來犯了點兒事,被貶為宿州團練副使,之後又丁母憂去職,守孝期滿,就留在了太原老家。
這時候,坐鎮河東太原府的就是劉知遠,劉知遠很欣賞郭從義,於是表奏他為馬步軍都虞候。無業遊民的郭從義經劉知遠的推薦,一躍成為河東將領,對劉知遠感恩戴德,從此死心塌地的輔佐他,隨後便堅定地擁護劉知遠稱帝,成為名副其實的河東嫡系。
劉知遠也非常信任郭從義,入汴前,被派去清理汴州皇宮的,就是這位郭從義,他還擔負著一項最艱鉅、最骯髒、最秘密的任務——誅殺王德妃、李從益。
自從劉知遠表奏郭從義為馬步軍都虞侯以來,郭從義就多次率兵在邊境地帶迎擊契丹,劉知遠入汴後,任命郭從義為“河北都巡檢使”,即黃河以北地區巡邏隊總司令,繼續負責清剿契丹參與勢力;洺州防禦使薛懷讓撥亂反正,宣佈迴歸中原,郭從義率軍一萬援助之;杜重威叛亂,郭從義以“行營諸軍都虞侯”的身份隨軍平叛,時候因功升澶州鎮寧軍節度使。
雖然沒有與王峻的明顯交集,但我們可以提煉幾個關鍵詞:出身高貴,身經百戰,開國功勳。
總之,郭從義有一千個理由來鄙視王峻。
儘管郭從義與王峻鬧不愉快,但西部三鎮最終得以平定,王峻也累功升至宣徽南院使。
郭威出鎮魏州,兼河北諸道兵馬大元帥,王峻又以監軍的身份相隨。
透過分析王殷、王峻的生平事蹟,就可以看出劉承祐這個計劃的糟糕之處,他不該讓王峻榜上有名。
王峻雖然是劉知遠嫡系,但他終歸與武將集團不是一回事,他之前是皇家曲藝團著名演員,後期雖然上戰場,但他是以監軍的身份,與武將之間的關係沒有那麼的緊密。
監軍就是皇上的眼線,專門監督前線統帥,一般來說,監軍與統帥之間的關係都不會太好,而正因他們關係不好,所以皇上才這樣安排,讓他們相互制約,以防止他們串通一氣,發動兵變。
既然想殺郭威,最好是拉攏王峻,讓他成為內應,穩住前線的將士。然而王峻的名字卻也在暗殺名單之上,把他也推向了對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