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延遇私下找到了蘇逢吉的僕人李澄,告之自己打算反水。
蘇逢吉知道後,大呼天助我也。立刻教給他們一套說辭,然後派人邀請李崧來自己家赴宴,詐稱有要事相商。
李崧不敢怠慢,急忙赴約。蘇逢吉親切地接見了李崧,然後從容地告訴他實情,“還有啥遺言,趕緊交代吧。”
李崧深知蘇逢吉黨徒的手段,自知不免,於是拱手施禮,說希望他看在同朝為官的份上,幫忙照顧自己的小女兒,除此之外,別無他求。
蘇逢吉點頭應允,“好吧。來人——送他上路。”
蘇逢吉給李崧保留了最後的尊嚴,雖說是送他去大牢,卻沒有繩捆索綁,而是允許他自己騎馬而行。
李崧出門上馬,他的隨從、路人全都像躲瘟神一樣躲著他,大街之上只有孤零零地李崧。他仰頭視天,發出一聲怒吼:“自古豈有不死之人,然亦豈有不亡之國乎!”隨後自己坦然去“自首”。
他的弟弟李嶼也遭秘密逮捕,在監獄裡遭受了嚴刑逼供。李嶼受刑不過,只能“如實”供述了自己的犯罪經過,說他與哥哥李崧、弟弟李嶬、外甥王凝以及家丁僕人等共二十人,密謀在先帝下葬當天發動叛亂,在汴州城放火製造混亂,渾水摸魚;還派人聯絡了河中李守貞,打算裡應外合……
蘇逢吉拿著這份口供,“這……不像真的……”於是提起筆來,在“二”字上添了兩筆,改成了“五”字。二十人的冤案成了五十人的冤案。
於是,劉承祐下詔將口供中的五十人全部誅殺。李崧慘遭滅門。屍體全部在街頭曝屍示眾。
李崧,從小就是遠近聞名的學霸,“幼聰敏,能文章”,初在鎮州做小官,李存勖皇長子李繼岌坐鎮鎮州時,任命了李蕘為掌書記。李崧毛遂自薦,直言不諱地說李蕘那傢伙不配這個位置,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當時的文官大佬如愛喝酒的盧質、文化大V馮道等聽聞此言,甚覺荒唐,心說哪裡來的大膽狂徒?便要來李崧的文章,結果幾人先是手不釋卷,繼而拍案叫絕,“人才!”於是聯名向李繼岌保舉李崧,李崧從此成為李繼岌身邊的幕僚。
傍上了皇太子,成為“太子黨”頭號幕僚,如果李繼岌按部就班地即位,那麼李崧也將成為宰相。
李繼岌在伐蜀,奉母親“抽爹算計劉”的密令,誅殺郭崇韜。這件事幫他擦屁股的,就是李崧。李崧連夜偽造了“聖旨”,平定了軍心,幫助李繼岌成功率領軍隊班師。
李嗣源入立,李繼岌自殺,李崧失去了靠山。李嗣源以任圜判三司,任圜則提拔李崧為鹽鐵判官,好景不長,李崧丁母憂,辭職回家。
等他服喪期滿,有位藩鎮大佬坐鎮鎮州,闢李崧為幕僚,後來,這位大佬官拜樞密使,李崧也被提拔進入了樞密院、翰林院,一步步接近權力頂峰,開啟了人生第二春。
只可惜,這位大佬名叫範延光。
明宗末期,朝廷討論赴鎮河東的人選,群臣爭論不休,李嗣源怒甚。這時候,李崧提議派石敬瑭去。李嗣源最終採納了李崧的建議。
李崧自己也沒有想到,自己的第二春竟然是這種開啟方式。
石敬瑭非常感激李崧幫他脫離虎口、成就霸業,於是在稱帝后先將他任命為戶部侍郎,隨後又拜中書侍郎,最後是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宰相兼樞密使,李崧迎來了人生巔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