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這一年,石重貴將桑維翰等排斥在外,而重用“親舊幫”。他當然知道賣官鬻爵對國家造成的損傷,但,那又有什麼關係呢?誰還能威脅我大晉嗎?朕萬歲!
石重貴心態上的轉變從內政延伸到了外交。此前,石重貴與文官集團的意見基本統一,即打仗的時候必須使出全力,用軍事上的優勢來兌現政治上的主動權,以戰迫和,爭取把契丹拉回到談判桌上,以和平對話的方式解決矛盾,最終恢復往日舊好。
因為國家連年自然災害,已經嚴重透支了後晉的國力,作為農耕文明,後晉迫切地希望息兵罷戰,以恢復生產。
所以兩次戰役雖然都是後晉獲勝,但後晉每次都是第一時間派去使節,尋求和平談判。
然而現在不同了,石重貴一方面希望實現邦交正常化,另一方面又多少對戰爭抱有一絲幻想,認為既然契丹如此外強中乾,何不一鼓作氣,收回幽雲十六州呢?
如今,石重貴身邊已經沒有了桑維翰這個戰略高手、頂尖智囊,取而代之的是馮玉、李彥韜等奸佞小人。石重貴在戰與和之間搖擺不定,思想的碰撞糾纏如蹦迪一樣絢爛多姿。
雖然後晉內部削除了青州楊光遠這個內患,但後蜀對其西南邊陲蠢蠢欲動,出兵侵略階州、成州;在西北邊陲,亦有動亂。
石敬瑭時期,民族英雄、靈州朔方軍節度使張希崇病逝於任上。在張希崇的治理下,西北地區相對穩定,隨著張希崇的病逝,西北地區重新迴歸混亂,各少數民族部落肆無忌憚地入寇。石敬瑭就調任馮暉坐鎮靈州。
馮暉到任後,擺下宴席,邀請地方上的地頭蛇們前來赴宴,隨後給予他們豐厚的賞賜。在這些地頭蛇中,党項部落的一個酋長拓跋彥超,他的部落實力最強,其餘各部唯他馬首是瞻。當拓跋彥超來赴宴時,馮暉熱情挽留,在城中為他修建了豪華大別墅,日常供應極盡奢華,但不准他們離開,等於是用糖衣炮彈把他軟禁在靈州。
拓跋彥超於是樂不思蜀,諸部也不敢再造次,西北地區恢復了平靜。
馮暉在靈州很有善政,妥善處理了棘手的民族矛盾,大力發展經濟,地區平穩、百姓安康,石敬瑭特意下詔褒揚。
在靈州,邊境貿易也快速發展著,少數民族爭相到此販賣羊馬,使得馮暉獲得了大量的寶貴戰略資源——西域寶馬。
西北地區在馮暉的治理下,政通人和,經濟發達、兵強馬壯,深得蠻夷之心,於是就引起了朝廷的猜忌。
在桑維翰制定的“御遼十五將”中,就沒有馮暉的名字。馮暉上疏主動請纓,如前文所述,朝廷予以安撫,順便提出將他往內地更為繁華富庶的軍鎮遷移,讓他享清福。
馮暉痛快地答應了,認為這是朝廷要犒賞自己。等離開靈州後,才發覺上了當。於是便積極向馮玉、李彥韜行賄,請求把自己放回靈州。
馮暉當然也不是傻白甜,他在離開靈州的時候,有意給朝廷埋雷,他釋放了拓跋彥超。
接替馮暉鎮守靈州的,是延州彰武軍節度使王令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