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這種友好的氛圍很快就被打破,遼晉之間終於爆發了一場大規模戰爭,這是契丹自耶律阿保機統一以來,對中原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侵略戰爭。
關於這場戰爭的爆發、過程及其對中國歷史的影響,將在後文呈獻。
4,自然災害
石敬瑭時期,中原年年鬧災,而到了石重貴時期,是月月鬧災。自然災害的頻率比以往更密集,且危害性更大。
史書對於石敬瑭時期自然災害的記載,基本是報道某某地發生某種災害,倒了多少房屋、毀壞了多少農田、沖毀了多少座橋樑……像是新聞簡訊;而石重貴時期的報道,則更像是恐怖故事,常見諸如某某地餓死多少人的字樣,史官用這種觸目驚心的數字向後人們描述當時的慘狀,成千上萬的人餓死,至於災情到底啥樣,自己去想吧。
天福七年(942)
——6月13日,石重貴登上皇位,當月,“河南、河北、關西並奏蝗害稼。”
黃河兩岸即潼關以西地區,同時爆發蝗蟲,乍一看似乎只是部分地區的蝗災,但請注意,中原王朝的實際控制區域也就是這些地方,所以幾乎可以概括為“全國蝗災”。
——7月
“安州奏,水平地深七尺。”
關於“尺”的長度,在不同的朝代略有不同,五代基本沿襲了唐制,那麼在唐朝,一尺摺合現在的30.7厘米,那麼“七尺”就相當於今天的2米1多。不管是一米七還是一米八,還是兩米一,總之,是超過一個成年男子的身高。
“州郡十七蝗。”
中國幅員遼闊,南方(安州)鬧水災,積水深度超過成年男子,而北面卻鬧旱災,一般情況下,蝗災與旱災是一對兒好基友,常相伴而生。後晉北部地區十七個州陸續奏報蝗災。
一個月內,朝廷同時收到了冰火兩重天的奏報。
——8月,“河中、河東、河西、徐、晉、商、汝等州蝗。”
這輪蝗災以黃河流域為中心,波及今天的山東省、山西省、河南省、陝西省、江蘇省等地區。簡言之,基本還是“全國鬧災”。
天福八年(943)
——正月,洛陽上奏,“逃戶凡五千三百八十七,餓死者兼之……時州郡蝗旱,百姓流亡,餓死者千萬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