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蜀戰爭1】
在送走李嚴後,王宗衍的確在“主戰派”的遊說下,加強了邊境的軍事力量,以防備後唐的進攻。例如派王宗鍔率領右定遠軍(中央禁軍)中的二十一個軍(大約相當於今天的團、旅編制)屯駐洋州,以林思諤為利州昭武軍節度使屯利州。
《孫子兵法》有云: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李存勖在沙場上摸爬滾打了大半輩子,兵書戰策早已爛熟於胸,權術陰謀更是爐火純青。他遵照兵法的指示,“戰而示之不戰”。
就在王宗衍四處調兵遣將,增強邊防武裝力量的同時,後唐再派李彥稠訪蜀。
與李嚴的囂張跋扈、傲慢無禮不同,李彥稠低調而友善,對前蜀表現出了充分的尊重和恭敬,表示自己此行就是要促進雙邊關係、增進信任、加強合作,總之,就是構建睦鄰友好的外交關係。
這一招非常奏效。王宗衍胸無大志,只求割據蜀地、偏安一隅,他迫切地希望兩國友好,保持和平與獨立。在熱情款待了李彥稠近兩個月之後,禮送其歸唐,並派翰林學士歐陽彬對後唐做回訪。
隨後,在這一年(924)年底,王宗衍主動削減了邊防力量,調回了駐紮威武城的關宏業等二十四軍,召回了駐武定、武興的三十七個軍,協防秦州的二十九個軍,屯駐金州的王宗勳的七個軍;還讓舅舅徐延瓊取代了大將王宗弼,掛職“京城內外馬步都指揮使”,位居諸功臣舊將之上。
又任命宦官王承休出任秦州節度使,主要任務是蒐羅民間美女。
王宗儔力勸王宗衍斬殺李嚴未果,又見王宗衍輕信了後唐的花言巧語、整日沉迷於聲色犬馬無法自拔,痛心疾首,私下找到王宗弼,打算執行乾爹的遺詔,罷黜王宗衍,另選一個合格的接班人繼統。
以王宗弼所蘊含的能量來看,只要他一點頭,就一定可以順利地完成這場政變。然而王宗弼卻猶豫不決,遲遲不能下定決心。
其實這完全符合情理。
史籍記載,王宗衍不理政事,內事交由宦官宋光嗣,外事交由王宗弼,兩位託孤重臣聯合把持了前蜀最高權力。王宗弼已經位極人臣,達到了名利的頂峰。
如果擁立新君,王宗弼還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嗎?顯然不能。那麼他又何必冒著誅滅九族的風險去幹一件只有害處、沒有好處的事兒呢?
除非……他當新君。所以面對王宗儔政變的提議,王宗弼才猶豫不決,要麼就不做;要做,就要由我王宗弼來做皇帝,可這話不能給王宗儔講……這就是王宗弼的糾結之處。
王宗儔大概也是猜出了王宗弼的心思。國難當頭,你居然……王宗儔憂憤過度,一口氣兒沒喘上來,含恨去世。
王宗儔死後,王宗弼找來宦官宋光嗣、景潤澄等人,對他們說道:“王宗儔慫恿我把你們這些宦官都殺掉,以正朝綱。現在,你們大可以放心啦!”宋光嗣、景潤澄等人匍匐在地,哭著拜謝王宗弼的活命之恩。
王宗弼雖然沒有發動政變,卻利用“政變未遂”出賣王宗儔,收穫了宦官集團的信任和感激,鞏固了自身既得利益。可以說是很卑鄙無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