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友謙滅門案】
政治鬥爭是冷酷無情的,是伴隨著血雨腥風的,而它的殘酷性更體現在以點帶面,拔出蘿蔔帶出泥。所謂斬草除根,動輒滿門抄斬,與之親密者亦難逃牽連。往往是一人惹禍,就要搭上成百上千條性命。
滅蜀後,後唐的宦官們開啟了瘋狂的“砸鍋”模式,擴大打擊目標,完成整治清洗,使宦官勢力重新掌握主動權。
郭崇韜死後,宦官們立刻鎖定了下一個目標——河中朱友謙。
朱友謙,原名朱簡,許州人士,父祖兩代均為忠武軍下級軍官,黃巢之亂時,朱簡在澠池服役,業餘時間則在石壕附近攔路搶劫。後來也算是改邪歸正吧,在陝州節度使王珙帳下聽用,累功升至下級軍官。
王珙即王重盈之子、王重榮之侄,王家父兄子侄的性格脾氣一脈相承,刻薄寡恩、殘暴不仁,特別是王珙,前文已經有過介紹。王重盈死後,王珙與王珂爭奪河中,即“河中遺產爭奪案”,王珙屢敗,士氣低落,軍心動搖,部將李璠發動兵變,誅殺王珙,向汴州朱溫納款歸降,隨後朱簡發動二次兵變,驅逐李璠,控制陝州後,亦向朱溫納款歸降,被朱溫表奏為陝州節度使。
河中、陝州地區是汴州與長安之間的重要走廊,因而受到了朱溫的高度重視,因此對朱簡極力拉攏,在隨後的“鳳翔之圍”中,朱簡以同姓為由,高攀朱溫為同宗長輩,朱溫遂欣然將他認作養子,編入宗籍,並改名為朱友謙。兩廂情願,各取所需。
朱溫稱帝后,封其為冀王,仍舊寵遇無比。朱溫遇弒後,朱友珪徵召他進京朝覲,朱友謙恐懼不安,婉言謝絕,朱友珪於是發兵征討,朱友謙憤而投降河東。
朱友貞登基後,好言相慰,朱友謙遂絕晉歸梁。
後來,朱友謙擅自吞併同州匡國軍,並表奏其子朱令德為同州節度使,被朱友貞駁回,一怒之下,再次叛梁入晉。李存勖封他為西平王。
朱友謙攜河中之地降晉,使河東集團對後梁形成了鉗形攻勢,正是因為朱友謙在西北地區的牽制,才使得李存勖放心大膽地把主力部隊調到東部,繼而再河北、山東戰場大敗後梁。沒有朱友謙的歸附,李存勖的滅梁大業要推遲好多年。
所以在後梁滅亡後,朱友謙來洛陽朝覲,李存勖就親自為他倒酒、敬酒道:“成吾大業者,公之力也!”此後,賜朱友謙守太師、尚書令,食邑至一萬八千戶,幾乎雙王標準;更賜丹書鐵券、免死金牌,還收做養子,賜名李繼麟,編入宗籍。
在後梁,他是太祖朱溫的乾兒子,在後唐,是莊宗李存勖的乾兒子。乾兒子也分三六九等,有一些只是收做養子,但不入宗籍,而“朱友謙”、“李繼麟”全是入宗籍的,兩朝御兒幹殿下,頂級乾兒子。
截止到伐蜀戰爭時,他的兒子朱令德為遂州節度使、朱令錫為許州節度使,一門三節度,諸子官居刺史者六七人,身為將校者亦有五六人,恩寵之盛,無人可比。
降將出身,有著反覆無常的黑暗過往,如今又身居重鎮,享受最高規格待遇……不用說,肯定是宦官、戲子等眼中的肥肉。貪得無厭的宦官戲子們對朱友謙進行無休止的索賄,以至於朱友謙供不應求。而一旦無法及時滿足宦官戲子們的胃口,就會招來威脅恐嚇。
宦官戲子們已經不再是索賄了,而是赤裸裸地敲詐勒索,凡後唐之臣皆無倖免。
朱友謙實在無法填補他們無底洞一樣的胃口,既然早晚都要得罪,乾脆長痛不如短痛,索性就一分錢也不給了。於是朱友謙把心一橫,“河中土地貧瘠,百姓困苦潦倒,恕不孝敬!”
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些吧!
宦官們怒了,這簡直是在挑戰宦官勢力的底線!這種敢公然破壞規矩的人必須得到嚴懲,殺一儆百!於是宦官、戲子們開始進獻讒言,詆譭朱友謙。
伐蜀大軍從洛陽向西出發,沿途先要經過河中地區,再從鳳翔折而南下。朱友謙讓自己的兒子朱令德率領本部兵馬,跟隨王師入蜀作戰。這當然令李存勖很高興。誰曾想到,這竟然會成為宦官戲子們誣告朱友謙的一大罪狀。
他們編造謠言,對李存勖說道:“王師在洛陽集結時,朱友謙以為朝廷是要用假途滅虢之計來圖他的河中,所以才趕緊起兵自衛,做好了抗旨據命的準備,後來才順水推舟,讓部隊隨王師出征的。可見他對朝廷還是心懷警惕的,是顆定時炸彈,倘若朝廷有難,必然生變,最好現在就消除這個隱患。”
郭崇韜被殺後,宦官們更是把朱友謙跟郭崇韜拴對兒,進讒言說郭崇韜與朱友謙秘密勾結,郭崇韜之所以敢在蜀地飛揚跋扈、生不臣之心,就因為有河中朱友謙的庇護,幫他阻隔王師。
訊息傳到朱友謙的耳朵裡,朱友謙大為恐懼,便打算奔赴京師,親自向李存勖解釋清楚。他的幕僚竭力勸阻,說京師兇險吶,裡面面部宦官勢力的爪牙,您這是自投羅網,再說了,您為帝國立有大功,些許讒言,何足介意,身正不怕影子斜,謠言止於智者,過不了幾天,流言就會不攻自破的,您可千萬別輕易去京師!
朱友謙不以為然,說我的功勞大?那郭崇韜的功勞數倍於我,連他都死於宦官之口,我還能逃脫?我只能儘快的面見聖上,當面鑼、對面鼓,親自給他解釋清楚,才能免禍。
在朱友謙看來,李存勖一直對他厚加禮遇,極力安撫,只要他能自證清白,李存勖一定會誅殺進獻讒言者,以安撫其心。
於是,同光四年(926)正月初六,朱友謙來到洛陽朝覲。
李存勖果然熱情款待了朱友謙,好言安撫,表示自己對他非常信任,絕不可能聽信讒言,請他務必把心爛在肚子裡。每日宴飲轟趴,不在話下。
一切似乎都在朝好的方向發展,可變故就在半個月之內。
朝廷誅殺郭崇韜父子事件,登上後唐新年熱搜,天下之人無不冤之,從文武百官到普通百姓,無不震驚,議論紛紛。李存勖要掌握輿論民情,於是派出親信暗中偵查人們的言論,他的親信自然就是宦官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