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凡是開放錢禁的,必然會產生大量的劣幣,人們為了獲取最大價值,縮減銅幣的含銅量,比如加入廉價的鉛錫,再比如縮小尺寸。這是常識,石敬瑭不會不知道。事實證明,後晉的老百姓也是的確如此。
那麼石敬瑭為何還要執意開放呢?
如果從金融的角度來審視這個歷史問題,那就迎刃而解了。簡單說,控制匯率,剪羊毛。
契丹的經濟入侵是以軍事實力為後盾,石敬瑭深知其害,卻無能為力。於是,只能以金融手段來解決金融問題。
主動製造“劣幣”,實際就是主動讓貨幣貶值。舉個例子,原先的一枚銅錢重5克,含銅5克,如今,我摻入鉛錫、縮小尺寸,鑄造一枚3克重的銅錢,含銅2.5克(為方便敘述,數字僅做理解,不具科學研究價值),也就是說,我把原來的一枚錢變成了兩枚錢,這樣一來,我手裡的財富直接翻倍。
用現在的理念來理解的話,就是後晉政府的中央銀行執行了“量化寬鬆”政策,簡單說,就是開啟印鈔機,瘋狂印鈔票。
石敬瑭用這筆憑空“印”出來的錢,繳納契丹的“保護費”,大量採購契丹的商品。對於後晉來說,這是一次“全場半價”大促銷。而契丹人還矇在鼓裡。
而當經過一段時間的流通之後,市場會進行自動調節,價格會隨之波動,直觀的體現就是商品的普遍漲價。商品價格上漲,工資上漲……逐漸地,價格就會無限趨近實際供需關係,比如上述的例子,久而久之,人們的工資會翻倍,而所有的商品也會翻一倍,換句話說,央行的“量化寬鬆”,印鈔票的方法,是自欺欺人,不能解決根本問題。
就像有人會發出這種疑問,為什麼國家不開啟印鈔機,24小時不停地印錢呢?印的越多,老百姓不久越富裕嗎?
當然可以呀,辛巴威、德國都曾這麼玩兒過。
石敬瑭表面上是開放了民間的“錢禁”,實際則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給契丹人來了一招貨幣貶值。後晉的貨幣貶值了,但給契丹人,是按照貶值之前的給,讓貨幣在契丹人手中慢慢蒸發。
如上所說,隨著時間的推移,市場會慢慢受到貨幣超發的衝擊。所以,石敬瑭在短短半年後,突然叫停。
錢,還沒來得及回流,就被石敬瑭堵在了契丹,爛在了契丹人的手裡。貨幣貶值的紅利讓後晉人民吃到,而隨之帶來的通貨膨脹的副作用,則讓契丹人獨吞。
曾記得燈塔國曾經蠻不講理而又氣急敗壞地指責我國操縱匯率、主動貶值貨幣等等,雖然他們的指控是空穴來風,但從他們的強烈反應,我們也可以看出透過使用匯率剪刀差的威力,真正是殺人於無形,讓對方的財富在不知不覺之間蒸發、縮水。
多提一句,當今世界,真正操控匯率的,恰恰是燈塔國。特別是二戰之後,“佈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後,燈塔國像個貪婪地吸血鬼,竊取著全球人民的血汗,而該體系崩潰之後,它又透過“石油美元”繼續剪全世界的羊毛。到頭來還反咬一口,賊喊捉賊,真是無恥至極。
石敬瑭用短短半年,突然宣佈解禁,又突然宣佈重新禁止,讓契丹人根本沒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契丹人金戈鐵馬、能騎善射,我承認在軍事上可以碾壓中原,但在政治,特別是金融方面,他就是個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