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從珂非常被動,明知石敬瑭、趙德鈞是假借契丹壯大實力,對抗中央,卻又不得不傾盡府庫地支援他們物資糧餉。
兩位邊帥不斷索求物資,對李從珂來說是釜底抽薪、雪上加霜。
李從珂登基之後,為了犒賞軍士,先是搜刮百姓,強行徵稅,還提前徵繳了未來五個月的稅,把人民狠狠地盤剝了一通,致使百姓困頓。竭澤而漁,這還只是起步價。
李從珂登基當年(934),天下大旱,關西、河中一帶最為嚴重,同、華、蒲、絳等州出現大量饑民逃亡;
旱情一直持續,史籍記載,到第二年(935)“(六月)京師大旱,熱甚,暍死者百餘人”,僅首都中暑而死的就一百多人,足見本次旱情之嚴重。
從九月到臘月,沒有任何降水。到了年底,李從珂不得不駕幸龍門鎮,親自求雨祈雪。
而在第三年(936)4月,居然有“熊入京城捕人”的記載,首都大街上,熊出沒。可見其蕭條程度。
國庫緊張,李從珂朝廷的財政問題伴隨始終。在這樣的窘境之下,石敬瑭、趙德鈞還不聽催促朝廷撥發糧餉,李從珂只能勒緊褲腰帶,傾盡全力予以滿足。
6月,石敬瑭奏:部隊缺少糧草,部將安重榮請求去鄰藩振武軍蹭飯。
李從珂:准奏。
石敬瑭又奏:請允許我直接扣留懷州、孟州的租稅貢賦,省得快遞小哥先送到洛陽再運到這裡,省省運費吧。
李從珂:好吧。
石敬瑭又奏:還不夠呀,繼續給錢給糧呀,契丹兵來啦!
李從珂:……
戰爭是吞金獸,石敬瑭是無底洞。怎麼辦?李從珂的智囊團想出一條“妙計”——政策性撥款。
簡單說,就是把河東的錢糧給河東。
具體的操作步驟就是,允許石敬瑭向河東百姓徵借糧食。說是徵借,其實就是強徵、搜刮。朝廷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允許石敬瑭對自己治下的百姓公開搶劫,搶劫不犯法了,自己動手吧。前提是:搶你自己治下的河東百姓。
同時,還有第二道命令:詔令鎮州成德軍為河東石敬瑭提供五萬匹絹,充作河東軍餉;徵調成德軍治下鎮州、冀州的牛車一千五百輛以及相應的民夫,充當運力;詔令魏州魏博軍提供糧草輜重。
鎮州成德軍、魏州魏博軍正好夾在河東是石敬瑭與幽州趙德鈞之間,從這以地區抽調物資,既是就近原則,同時也能挑動鎮州、魏州與河東、幽州之間的關係,使之存在利益糾葛,而破壞其潛在的結盟可能性。即便四鎮結盟,其錢糧物資也是左手倒右手,不至於削弱中央軍的實力。
在李從珂看來,這可真是一招一石三鳥的高招。
這個妙計可害苦了河北地區的老百姓,先遭新君盤剝,又遭水旱災情,此時又要壓榨軍需糧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