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440章 走下神壇的安重誨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40章 走下神壇的安重誨 (2 / 2)

客觀來講,在處理這些重大問題上,安重誨過大於功。

比如在兩浙錢鏐問題上,“絕錢鏐”成為安重誨的死罪之一;再比如兩川問題,趁熱打鐵回顧一下,安重誨在兩川問題上的處置方法非常典型,他不顧客觀事實,強行推進兩川之戰,使得朝廷損失慘重,所以“逼反兩川”成為他的另一項死罪。

李嗣源的朝廷非常弱勢,無論是政治、軍事、經濟,全方位無死角地弱勢,所以李嗣源處處表現出了妥協與退讓,略顯懦弱。而安重誨卻與之形成鮮明對比,像一個口嗨的鍵盤俠,如果只是口嗨,也就罷了,但他真的付諸實踐,毀國無窮。

安重誨就是一個“愛國賊”的鮮活案例。有時候,我們的隱忍不是懦弱,而是韜光養晦,不是不報,只是時機未到。

安重誨唯一一次的“鴿派”,是在處理淮南問題時。當時徐知誥為了穩定內政,而詐稱要獻國歸降,舉淮南之地向中原稱臣,希望得到安重誨的誠意。安重誨被成功忽悠到,以一條價值連城的玉帶作為信物,贈予徐知誥,並勸李嗣源不要武力干涉淮南內政,安心等他投降。

徐知誥欺騙了安重誨的感情。

安重誨好不容易“鴿派”一次,竟遭如此戲弄,於是大發雷霆,極力教唆李嗣源對淮南動武,幸虧李嗣源明智,沒有聽從。而安重誨對淮南深深的敵視,也成為他的另一項死罪的來源。

其實這些死罪的控訴,都不是李嗣源處死安重誨的真正原因,而是藉口。

安重誨跌落神壇,是因他樹敵太多。他性格耿直而剛烈,眼裡不揉沙子,其實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紀檢委領導。然而隨著他權勢的快速增長,難免會壓制不住心魔,德不配位,為公的同時也謀私。

而真正導致他身敗名裂的直接原因,是他捲入了一場最兇險的政治鬥爭,觸碰了任何一個統治者都不容觸碰的底線——立儲。這裡的水太深,他把握不住。

自李嗣源登基之後,短短几年之內,安重誨黨同伐異,在排斥異己的道路上毫不手軟,令人生畏:

1,豆盧革、韋說

此二人是前朝(莊宗李存勖)宰相,廢物點心、馬屁精,無所建樹,一朝天子一朝臣,拿掉這二人,倒也無可厚非。只不過安重誨的手段有些殘忍,當時,兩位前朝宰相已經獲罪,被剝奪了一切官職,在家養老退休,永遠地退出了政治舞臺,已經不再對安重誨構成威脅,但安重誨仍要趕盡殺絕,追究二人在荊南問題上的失誤,賜死。

2,任圜

因與安重誨政見不同而遭排擠,同樣是被剝奪一切實權,在家退休養老,而安重誨也誣告他密結朱守殷,賜死。

這三位前朝高階官員的含冤而死,特別是任圜的死,讓安重誨的形象一落千丈,有識之士紛紛指責他氣量狹窄、公報私仇、趕盡殺絕、毫無人性。連安重誨自己都覺得有些過分,但即便自責,也要這麼做。

安重誨在立國之初就為自己打造了一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恐怖人設。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