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季良退下來跟眾將領商議,打算從利州出兵,奪取壁州,把朝廷軍隊徹底阻擋在秦嶺之外,以保證兩川的安全。
孟知祥徵求幕僚的意見,李昊再次提出反對,說朝廷剛剛與我們和解,我們就背信棄義地發動攻擊,乾脆,咱直接越過秦嶺,進攻興元府和洋州,下一步直接鳳翔、長安、洛陽,還糾結什麼小小的壁州嘛!
孟知祥恍然大悟,第一步已經走完,剛著手佈局第二步了。
李昊連續兩次駁回趙季良,使趙季良心生怨恨。
孟知祥第三次派使節遊說董璋,言語中開始帶著威脅,說如果你再不懸崖勒馬,只恐招來朝廷大軍討伐,玉石俱焚,望公三思。
董璋第三次回絕。來就來吧,又不是沒來過,怕啥?
孟知祥又派李昊第四次出使東川。
事不過三,你孟知祥還有完嗎?給你臉了是吧?這一次,李昊直接被董璋強行閉麥,根本就沒有被允許發言,董璋一見李昊就破口大罵,認為孟知祥出賣了東川的利益。
董璋說的很對,孟知祥出賣了東川的利益,所以他要與孟知祥爭奪第二步:統一兩川。
朝廷的勢力被二人合力清除出了蜀地,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誰人來做蜀地之主?在這個問題上,董璋與孟知祥水火不容,你死我活。
李昊回到成都,報告孟知祥,說董璋也做好了第二步的爭奪,我們要小心了,他有可能會先發制人。
他說的沒錯。就在李昊走後,董璋就召開了高階別秘密軍事會議,認真討論討伐西川的議題。
東川諸將一致認為會取得勝利,西川孟知祥極易圖耳。真不知是梁靜茹給他們的勇氣,還是為了拍馬屁迎合董璋。
只有王暉頭腦冷靜,認為不宜出兵,因為成都城是蜀地防禦體系最強大的城池,即便是放眼全國,成都城都可以說是最固若金湯、易守難攻城池之一;而且東川失去了政治根基,而西川佔據著道義上的制高點,我們是出師無名,以無道伐有道;現在又是炎熱的夏季,我們長途跋涉,人家以逸待勞……總之,不能打,更不能現在打。
王暉的分析句句在理,更是一眼識破了孟知祥下的套,一連四次約董璋上疏謝恩,如此執迷不悟,就是為了在政治上碾壓董璋。
然而董璋卻聽不進去。
在他看來,西川與朝廷剛剛和解,彼此還不能完全信任,趙季良提議進攻壁州、封鎖秦嶺就是最好的證明。所以東川應該趁他們彼此猜忌的時候出兵,快刀斬亂麻,渾水摸魚。
而一旦予以充分沉澱,朝廷與西川摸索出一條互利互惠的合作模式,達成某種戰略共識,那麼東川無疑會淪為雙方的政治籌碼,被無情分割。那時候打起來,東川就陷入到腹背受敵的窘境。
兩川內戰,宜早不宜遲。
這就是董璋的政治水平,懵懂無知而又狂妄自大。董璋開始調兵遣將,做軍事動員,準備大舉入侵西川。
一場決定蜀地之主的大戰即將打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