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不像揹著家長偷偷溜去網咖的小學生?
略有爭議的地方,就是安重誨對待李從珂的態度。安重誨可以說是不惜一切代價地要弄死李從珂,最終也是因此被反殺。他幹嘛如此憎恨李從珂,難道真是因為很多年前在酒桌上被打了一拳?
按照正史的記載,安重誨苦口婆心地告訴李嗣源,說李從珂日後必反。李嗣源死後,李從珂也真的謀反成功,坐上了皇帝寶座。
據說安重誨在死前,曾公開表達過自己這輩子的最大遺憾,“我固當死,恨不能與國家除去潞王!”
然而我們不能以上帝視角覆盤,先射箭,再畫靶。安重誨怎知李從珂必反?看到了他腦後的反骨,還是因他“養子”的身份?
李嗣源“謀反”前,郭崇韜也曾慫恿李存勖殺死李嗣源,理由也是李嗣源日後必反。
是預言家,還是推動者、催化劑,這就見仁見智了。
安重誨雖然曾經權傾朝野,名震天下,可以說論影響力的話,安重誨已經超越了後梁初期的王重師、李存勖時期的郭崇韜。但安重誨的死卻沒有引起動盪不安,相反,後唐的核心權力圈更加和諧了,後唐的外部環境也因此穩固了。
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這是對安重誨的最大嘲諷了。
安重誨死了,吳越國重新回到後唐懷抱,因為之前的斷交是安重誨矯詔;
安重誨死了,兩川戰爭結束了,因為發動戰爭是安重誨“矯詔”;
安重誨死了,一切都好了起來,因為一切錯誤都是安重誨製造的……
兩川戰爭以朝廷的失敗而告終,不僅沒能成功削藩,反而丟掉了閬州保寧軍、遂州武信軍、黔州武泰軍、夔州寧江軍、山南東道等土地……使兩川的實力範圍擴大了一倍,幾乎回到了前蜀的版圖。
朝廷祭出安重誨,向兩川納了投名狀,讓西川進奏官蘇願、東川進奏官劉澄,各回本鎮,作為和平聯絡使。
孟知祥得知了自己在洛陽的親屬全都安然無恙,非常高興,而且戰略目標已經達成,也該把工作重心轉移到消化既得利益方面了。於是就派使者出訪東川,約著董璋一起上疏謝恩,為兩川戰爭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董璋鼻子都快氣歪了,“謝恩?你孟知祥可以謝恩,我董璋謝的哪門子恩?你孟知祥全家秋毫無犯,而我已經被滅族了!”
隨後,兩川關係瞬間降至冰點,從患難好基友恢復了往日的劍拔弩張。
董璋的兒子董光業被殺全族,孟知祥不是不知道,更不是被李嗣源的和解詔書衝昏了頭腦。
孟知祥在下一盤很大的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