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420章 路線鬥爭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20章 路線鬥爭 (1 / 2)

【路線鬥爭】

這是大遼國立國以來的第一次最高權力的轉移,也是第一次最大的宮廷內部政治鬥爭,述律太后支援次子耶律德光繼統,而強行拿掉法定接班人——皇太子、長子耶律倍。

其根本原因,是政治路線的不同,治國理念的不同,兩種文明的激烈碰撞的結果。

這也是所有遊牧民族都要面臨的抉擇,簡言之,就是是否漢化的問題。

在漢人謀士韓延徽的輔佐下,契丹人首創“藩漢分治”,在大遼國境內,兩套政治制度並存,既有契丹舊制,又有漢法禮制,雙卡雙待。

皇長子耶律倍,是典型的漢法代表人物。耶律倍仰慕中原文化,工於詩書、繪畫、醫藥等,醉心於中原文化,可以看做是“走漢派”。

當契丹立國時,耶律阿保機曾問左右近臣,說:“受命之君,當事天敬神。有大功德者,朕欲祀之,何先?”也就是問契丹人該認誰當國家的吉祥物,作為本國、本民族之精神象徵。

左右群臣異口同聲,說應該敬佛祖。

耶律阿保機搖搖頭,一票否決,理由是“佛非中國教”。顯然,耶律阿保機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認為契丹民族是華夏民族的一部分,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認為自己繼承了中華文明的衣缽。

這就是我們反覆強調過的,中華版圖從來不是靠武力侵略,而是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的自然形成,即便被當時的中原人排斥,契丹人也以成為中國人而自豪,也驕傲地宣稱自己是中華文化的傳人。

群臣左右對視,不知該提名何人。

此時,耶律倍回答道:“孔子大聖,萬世所尊,宜先。”

耶律阿保機聽聞此話,龍顏大悅,當即下令,建立孔子廟,並詔令皇太子每年春秋時節親自主持祭拜。

拜孔子,尊儒術,這就是最明顯的政治符號。

當契丹吞併渤海國之後,有一個棘手的問題擺在了耶律阿保機面前,那就是如何治理渤海國。

渤海國立國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主體民族並非漢族,但二百多年來一直以大唐為導師,全盤取法漢制,文明程度遠超以遊牧文明為主體的契丹。

所以治理渤海國的最佳方案,就是由一個精通漢法的人來鎮守,而且此人必須在契丹國擁有崇高的聲望。

顯然,皇太子耶律倍是最佳人選。在契丹,再也沒有人比他更懂漢法了。

於是,耶律阿保機改渤海國為“東丹國”,封耶律倍為東丹國王,鎮守此地。

耶律阿保機無比慶幸自己會有這麼一個有文化的兒子,愛撫著耶律倍的後背,高興地說道:“你辦事,我放心!(得汝治東土,吾復何憂)”

上一章 目錄 +書籤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