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門關失守】
東川董璋初戰告捷,拿下東面的閬州,於是折而向北,進攻利州。利州是昭武軍總部,位於劍門關的東偏北方向,是中央援軍入蜀作戰的必經之路,利州的控制權就是進出蜀地的主動權。
董璋是9月20日攻克的閬州,直到10月8日,才向利州進發,還遭遇到了強降雨,後勤補給跟不上,於是又撤回閬州。
孟知祥得到訊息後,大驚失色,“我滴個乖乖,20天!這傢伙想啥呢?剛攻破閬州的時候,就該馬不停蹄地乘勝進攻利州,那時候中央駐軍如驚弓之鳥,必然望風而逃,我們將直接接管利州,只需派兵駐守漫天關(利州北部)天險,中央軍就再也無計可施。而董璋居然把大部隊駐紮在偏僻的閬州,遠離劍門關,真是失策啊!”
利州可以看做是劍門關的第一道防線,為兩川增加了戰略縱深,具有非常重要的戰略意義。顯然,利州沒有引起董璋的足夠重視。
孟知祥急忙聯絡董璋,說自己願意派三千人協防劍門關。
董璋果斷拒絕,聲稱自己已有萬全之策,不勞孟公費心。
董璋為何會拒絕?原因很簡單。
兩川同盟才不像孟知祥在檄文中描繪的那樣,什麼人心一家、同舟共濟。前文已經說過,在鹽利的問題上,雙方已經劍拔弩張,瀕臨戰爭邊緣,當董璋迫於壓力來找孟知祥結盟、聯姻時,孟知祥是要一口回絕的,是在謀士趙季良的勸說下才答應結盟的。
所以兩川同盟很像三國時的孫劉聯盟,是在面臨更強大的第三方時被迫報團取暖,而在同盟內部,雙方互相提防、互不信任,這種同盟關係是微妙而脆弱的。
這也是兩家分兩路,開闢兩個戰場的原因之一。即便是支援對方,援軍的兵力也只在兩、三千人左右,不能喧賓奪主,否則被援助的一方將會懷疑提供援助方的動機。
因此,董璋絕不允許西川兵出現在北部最重要的要塞——劍門關。你幫我守劍門關?你直接幫我守梓州多好,你把老子賣了,老子還替你數錢呢!
孟知祥仰天長嘆,但願上天保佑吧,自己難免不會被這個豬隊友拖累。
孟知祥派出著名蜀將、“鎖峽英雄”張武,率領水軍順流而下,直接跳攻夔州。
董璋則派部隊搶佔東部城池,攻陷昌、合、巴、蓬、果五州。將東川版圖向東拓展了一倍。
西川水軍拿下沿途的重要據點——渝州(嘉陵江與長江交匯口),控制了長江與嘉陵江水路進出,隨後兵分兩路,一路掉頭折返,拿下孤立無援的瀘州;另一路繼續順流而下,進攻涪州、黔州。
從兩川戰爭初期的動作來看,董璋是鼠目寸光,只顧埋頭搶奪眼前的蠅頭小利,忙著佔領城池、擴張版圖;而孟知祥卻有著清晰而又長遠的戰略部署。
在外行人看來,也許會誇讚董璋步步為營、穩紮穩打,而指責孟知祥孤軍深入、戰線拉得太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