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文學樓>靈異小說>五代十國往事> 第424章 張希崇歸國
閱讀設定(推薦配合 快捷鍵[F11] 進入全屏沉浸式閱讀)

設定X

第424章 張希崇歸國 (2 / 2)

契丹騎兵無人指揮,亂作一團,果然一鬨而散,向北方逃去。

張希崇也不追趕,趕緊帶著人馬,扶老攜幼,向南投奔。最終,張希崇為後唐帶回來兩萬多百姓。

李嗣源任命張希崇為汝州刺史。

關於盧文進和張希崇的叛遼歸唐,權威史書也存在爭議之處,例如《遼史》記載的順序是張希崇先叛逃,然後盧文進才叛逃;而且將張希崇寫作“張崇”。而《舊五代史》、《資治通鑑》等史料則一致記載是盧文進先叛逃,張希崇補盧文進的缺,兩年後也叛逃。

綜合分析,《遼史》的記載應該不太準確。《遼史》不準確的地方還有很多,通常情況下,如果它與其他權威史書的記載發生衝突,那麼本書就不採納《遼史》的記錄。

盧文進、張希崇、耶律倍相繼叛遼歸唐,契丹卻以低姿態來乞求後唐,請求歸還之前被俘的契丹高階將領。

在李嗣源即位的幾年中,中原與契丹的綜合實力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首先是契丹,雖然吞併了渤海國,統一塞北,卻因耶律阿保機的突然去世而陷入到政治路線的鬥爭中,這是源自帝國核心的地震;

其次是中原方面,為了應對契丹遊騎對幽州的騷擾,幽州盧龍軍節度使趙德鈞認真分析總結,發現契丹騎兵常在閻溝(今北京市房山區良鄉鎮)設伏,擄掠運糧隊。趙德鈞便在閻溝修建城池,派駐軍隊,又整頓修建了城東五十里的古潞縣、城東北一百多里處的三河縣,以三座新建城池為依託,趙德鈞完善了幽州地區的軍事防禦體系,使得契丹鐵騎來去如風、行動自如的日子一去不再返。

此外,趙德鈞又在城東南開鑿運河,自王馬口(今河北省安次縣境內)至淤口(今河北省信安鎮),長一百六十五里,寬六十五步,深一丈二尺,可供千石級漕運船行駛往來。從此幽州糧道不再只依賴狹窄危險的陸路交通線。

趙德鈞鎮守幽州,提高了後唐的國防力量,有效削弱了契丹對河北地區的威脅。

最後,中原王朝也面臨著嚴重的內部分裂問題,南方“五國並立”,但這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並未對後唐集團造成實質性傷害。

此消彼長,雙方實力對比就這樣追平。實力決定態度,契丹終於願意坐下來,與後唐心平氣和地就某些關鍵問題交換意見。

對於契丹要求歸還高階將領的請求,李嗣源徵求諸位將領的意見。

趙德鈞等一致反對歸還戰俘,說這些人已經瞭解了大量後唐的情報,盡知虛實,一旦放回去,危害有增無減,堅決不能放虎歸山!

作為政治領袖,李嗣源權衡利弊,所謂的權衡利弊,就是評估敵我實力,因為實力決定態度。

綜合分析之後,李嗣源認為後唐雖然短期內追平了契丹,甚至有反超的跡象,但契丹的述律太后已經贏得了政治鬥爭的勝利,並且在她的鐵腕政策之下,內部動盪已經基本結束,後續將逐步回暖,雙方將長期處於拉鋸、對峙的狀態下。

所以李嗣源認為既不能全盤答應其請求,也不便全盤否決,總要給契丹留點情面,於是取了個折中的辦法,只釋放了一個高階將領。

上一頁 目錄 +書籤 下一章